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紀錄片下的台灣現況,我們究竟了解多少?

 2014/03/19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台灣電影工業,在2008年海角七號之前,就像被澆熄的灰燼,看不到火花,也看不到未來,而唯一的希望是在表層灰燼掩蓋下,保留的最後餘溫。有的是導演四處籌錢,拼出一個機會,如魏德聖;另外有一批人是找到有興趣的題目,用時間換取金錢,從成本較低的紀錄片著手,如林育賢。

李惠仁是另外的一種典型,所以會走出另外一條路並不奇怪,之前是一個記者,而且是經歷過老三台仍呼風喚雨時期的記者,更是個充滿想法、信念的記者,特別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他的離職是因為對新聞界不合比例的大幅報導連家生孩子的新聞,因為主編會為記者沒拍到連方瑀從住家離開的畫面而大發雷霆。我不清楚現在這個世代,還有多少記者是懷有使命感進入這個行業。


因為曾經是資深的記者,所以一開始就從記者的現況出發,也就是從批判現在記者的邏輯不通開頭。就像灰燼中的火苗總是從最易燃的燃體開始。是教育的問題?是時間的緊迫?是上層的壓力?還是真的是記者本身的不經心?這些是我沒有問出口的問題。現在媒體在成為政府、政黨、企業、特定人事的禁臠後,記者,或說傳統媒體的記者還容的下有堅持的記者嗎?紀錄片可以成為這樣記者的發揮空間嗎?

在不溫不火的餘燼中待久了,對這個社會總會找到吶喊的能量和標的,這也是孕育紀錄片環境的溫床,也進而培育許多很想發聲的影視工作者,如戴立忍等。這群人多是從社會的氣氛和底層的角度來看社會,而記者的特殊身份則有另一個層面的發現,躲藏在鏡頭之外的發現。李惠仁對於台灣紀錄片的去政治化,少批判性有所微詞,只是這群紀錄片工作者所處的環境就是如此,而有強烈批判性的紀錄片在現實環境下,也很難浮上檯面,多數都只能在NGO當中流傳,經過這些年的經驗,我以為李惠仁會有深切感受吧!


聽到這樣充滿信念,自我堅持的人演講,會產生激動,會隱隱看到在餘燼中所藏有的火光,帶來的希望。但同時,也會產生莫名的無助,會對於我們力量的渺小感到悲哀。對於紀錄片紀錄下這個時代的現象,讓現在和未來的許許多多人看見,是紀錄片的基本功能,但相信不僅於此,曾看過、聽過的紀錄片導演,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信念,企圖影響和推進其理念 ,不只有紀錄。有的是期待引起討論,改變現況,有的是想要激發關注,引入資源。"發現台灣",已經是台灣紀錄片受關注度最高,討論最多的一部,估且不論很像法國空拍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的從空中看地球系列,甚至直指問題的能力尚有不及,但現在就像船過水無痕一般,在台灣已經幾無漣漪。紀錄片在台灣似乎僅止於此了!國外曾經有過紀錄片讓國家震驚,進而影響教育政策的例子,會不會讓人好生羨慕呢?

另外還有沒問出口的問題在於干預。紀錄片首重真實,也因為如此,紀錄片導演要避免製造和影響事件的發生。我已經忘了這是從那裡得到的資訊。其實在"十二夜",就有過這樣的爭議,因為九把刀改變了最後的結局。而李惠仁的紀錄片,甚至自己就是當事人。紀錄片可以有製作人的主觀,但是否可以涉入,這部份會被質疑理所當然。另外可以思考討論的是記者、紀錄片作者,在份際上、影像處理上,是否有所不同?紀錄片是否是有使命感的記者最好的出路?


紀錄片是電影影像的一環,本質還是在說一個故事,而且要是能吸引人的故事,而且因為真實在發生,無法快轉,無法迴避。有的時候覺得這些藏在沒有火光的餘燼之中的溫度,才是最熱情,最熱烈的。而這些不被注意重視的一群,他們的堅持才能創造新生的火焰。

不過在Po這篇文章的時候才發現,似乎現在的政府根本聽不進也不想聽人民想說的話,這才是問題啊!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看見Jordan的Jerash

 2014/03/16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說到Jordan,台灣很多人的印象都只限於電影、電視,Indiana Jones之於Petra,周杰倫廣告之於Jerash,這也是現存於台灣現實的狀況,台灣對這世界的認識,對其他國家的了解,資訊來源單一和貧乏,也是為什麼需要走出台灣。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漂浮死海

2014/03/14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Jordan不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從南到北,開車大概八個小時,而且大部份是沙漠,可是和台灣很雷同,這裡的海跋變化非常大,進而影響到氣溫變化。只是Jordan是往下到海平面以下,所以雖然冬天溫度會到零度,但在死海附近卻非常適合下水。


其實近年的氣候異常是全球性的。在我到達這裡之前的一個月,以色列、約旦竟然降下了這幾十年來不曾有過的雪,而且是暴雪。雖然是冬天,約旦的氣溫比台灣更低,我都覺得有點不相信,甚至讓死海下水這應該是無庸置疑的決心,都產生動搖。但隨著車輛上下山路,天氣的變化更增明顯,到了死海,反而是最適合的陽光迎接,最舒服的水溫包覆,冬天在死海,說不定才是最合適的。


在Jordan,雖然有公車可以通往各城市,但一來各種古跡建築都離城市有一段距離,無論如何還是要轉一段計程車,二來車輛班次是非常難以掌握的,除非自駕,最方便的方式還是參加Tour。這些Tour行程大同小異,關鍵在導遊或說司機的差別。據說roommate的死海團在三點就回來hoatel,而運氣好的我,再次受到上天眷顧,導遊的英文相當好,雖然Jordan曾被英國占領,但英文的普遍程度差異很大,沿路有當地人登高望遠的野餐點,有詳盡的約旦和伊斯蘭文化介紹,當然還有好的旅伴。


如果自駕前來,試試看找尋一下,有可能可以有免費的沙灘可以下水,一般的入園價大概在20~25JD,更衣室、沖洗區是基本的,也還有游泳池給在鹹水區玩膩的遊客。據說死海面積逐漸縮小,而且速度愈來愈快,在岸邊可見的海鹽結晶就是證明,和從死海上岸在臉上附著的鹽結晶完全相同。導遊完全阻止我用水洗滌這些海鹽,他強調這對皮膚是非常有異的。


死海漂浮的感覺,其實很難具體形容,會游泳的旅伴感覺和仰式相近,而且反而不容易放鬆,而沒有明顯漂浮感;一個騎在爸爸身上的當地小女孩,則是無論如何也不相信她可以浮在海上。而我的第一次接觸的感覺是傷口被鹹水刺痛,實在是在以色列只能靠涼鞋健行的結果。當頭儘量向後仰,身體特別是髖部比較容易浮起,就更像是浮木般平躺,只是死海仍然有水流,漂浮方向仍不是容易控制的。


回到Amman已大略六點了,晚上還趕的上看到在清真寺和古羅馬遺跡前的市集,這是只有在週末才有的活動,包括許多活蹦亂跳,四處玩樂的小朋友。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半空中的神殿Petra

 2014/03/12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Petra,所有人到約旦的第一,甚至是唯一目標,是Indiana Jones讓所有人注意到他,也是他自身的不可思議,讓所有人趨之若鶩。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對比的國家

 2014/03/10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除了一般人熟知的Jerusalem舊城區和Petra,以約邊界也是個很有趣的存在,雖然也許以埃邊境會更有趣。原因在於以色列處在十面埋伏的不利位置,所以對於邊防的管制勝於之前到過的任何國家。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聖地Jerusalem

 2014/03/08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耶路撒冷是個具衝突感的城市,同時是多個宗教的衝突,同時包含多重文化的衝突,位處在敵對國家的衝突,同時也是追求和平與緊張感的衝突。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世界花園Haifa

 2014/03/06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從Tiberias到Haifa本來預計是搭四點的公車,但預到shared taxi攬客,而當地人似忽對於這樣的交通模式很習以為常,反而會主動幫忙說明。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五餅二魚的Tiberias

 2014/03/04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一整天的機場通關再陸路通關之後,Tiberias用和煦的陽光歡迎我,雖然這一天是星期六,安息日的第二天,路上會看到許多教徒趕去做禮拜,或是家庭野餐,但就是沒有公車在街上跑,一直要四點以後。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一關又一關

 2014/03/02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對台灣人而言,中東地區是既接近又遙遠的地區,從地理上看,同屬於亞洲,但卻鮮少能直飛的班機;從膚色上看,差異並非如此明顯,但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卻很少很少。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Kano

 2014/03/01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Kano,不用懷疑,是這十年來最棒的國片,熱血滿滿的比賽,奮鬥不懈的過程,青春洋溢的生活還有不服輸、不甘心的感動。大螢幕的視野與環場音效,不自覺的就會投入比賽之中,宛如正在進行的比賽,真實。

自己最喜歡的Kano的幾個點:第一是比賽和動作的流暢和真實。不只在台灣電影,整個亞洲片也沒看過打擊、防守動作如此到位的棒球電影。因為動作的紮實,導演可以放心的用一幕幕的特寫來交待一場場的球賽,每一球的發展都能牽動觀眾的心,就像一場真實的比賽在進行,最後觀眾也會因此感動。

再來是主軸非常明確。這部片長達三個小時,卻是緊湊的三小時。所有支線的發展都是點綴,突顯出整個球隊的困境、在地情感、相互情感、土地關係,但都只是點到為止,不會有拖到主線劇情,也不會失焦。台灣不少電影、電視作品,可能是導演的企圖心太大,或是想表達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