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31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歡迎來到司馬庫斯渡假村,所有的村民都是員工,所有的民宿共同服務,甚至在這裡的每一個行程、每一個景點,都被巧妙安排,就像是為了週休二日,為了厭倦都市喧鬧,由在地部落合建的部落遊樂區。只是這個遊樂區的利益是部落共享,只是這些設施是居民向心力的凝聚。
很不可思議,這樣不便的交通竟然阻止不了一批批初次或再次到訪的遊客,蜿蜒狹窄的山路、陡峭崎嶇的路徑,一般開車至少要在這樣不舒服的路線上,超過兩個小時。而且在太康部落的路程中,更是被白霧圍繞長達一個小時,當通過霧氣繚繞,眼前景色豁然開朗,真的宛如衝破雲端,進入另一個新世界。當處在白霧茫茫的一片斷壁山路上,當隨著路面不平不規則的上下跳動,心裡不自覺也有前途未卜的茫然感,但這似乎也是上帝向我們提出的一項考驗,進入上帝部落前的考驗,對駕駛者專注的考驗,對造訪者決心的測驗,最後的獎賞,就是天堂般的亮麗美景。一趟旅途的收穫並不只決定於終點站有什麼,過程的驚喜與發現,一樣會引人入勝。
為什麼說這像是渡假村?其一是遺世獨立,與世隔絕,不受外力干擾,連電話都可能收不到訊號,可以讓到些一遊的人群,盡情享受,不被俗務牽絆。其二是所有的活動都被安排,一種自然的安排。大略所有人會在週六的三、四點左右到達部落,也大略所有人會在這段時間參加約一小時的部落巡禮,由當地居民進行導覽。在六、七點吃飯前的自由時間,大致不出神秘谷或隨意繞行。用過餐後在八點準時,幾乎所有人也都會巧遇在教堂,參加當地的晚會。更不用說星期日的重頭戲,巨木群半日遊,每個來此的遊客必走的步道,頂多是有些搞不清楚狀況的外地人,下切去看看司立富瀑布。不知道有多少人跳脫如此制式化的模式,但勉強跳脫的結果,一定會少了些什麼。另外還有一個像渡假村的原因,就是所有住在這裡的居民,如果不負責餐廳煮食,那大概就負責招呼導覽,更多人會同時兼顧。如果年紀過小,實在無力協助工作,那就用可愛純真的動作吸引我們。這樣堅強緊密的連結,超過一般企業所能達到的。
巨木群是最具話題性的招牌,我相信當初許多登山客不辭辛勞,千里迢迢到此,就是為了環抱那需要一群人才能圍繞的巨木。只是以現在的發展軌跡和歷程,部落文化的傳播和吸引力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徹底發酵,可長可久的經營之道也開始被建立。雖然巨木林是宣傳的重點,但到此一遊後,最難忘的反而可能是步道沿路的竹林,直衝天際的竹林。臥虎藏龍中的竹林打鬥,宛如自己就身歷其境。急行穿越竹林,在碎石坡忽見開闊的山勢河谷,眼見前方無人,後方卻有追兵,先避險於涼亭之後,再次隱身於另一片的竹園當中。在起伏不定的山勢中,或躍或跳,剎那間,已進入環形的巨木迷宮,若是簡簡單單的從中信步走出,這顯然有失冒險家的精神,探尋前輩高人的足跡,依循留下的記號,向上攀爬探索,以更艱難的路途考驗自己,這才是我輩中人的豪氣。好啦!其實是我又走錯路了。
來回巨木林約略三至四個小時,距吃飯還有相當長的時間,閒著也是閒著,下切至司立富瀑布是個不錯的主意,儘管導覽的原住民帥哥苦口婆心的再三誘導,現在的瀑布是像水龍頭一樣,毫無氣勢,但我就是那個搞不清楚狀況的外地人。或許不清楚的路標,急劇的落差,溼滑的步道,這才是勸阻的主因吧。但也由於落差起伏夠大,即使瀑布沒有豐沛的雨量加持,卻也有足觀之處。不過也是受限於地形,腹地無法容納太多在此駐足的人們,甚至團體拍照也考驗照相機的廣角端是否足夠。這其實也不需要太過擔心,因為會真的下切來此的人們不會比能容納的人多。如果單趟五公里的巨木林步道不能得到滿足,手腳並用的攀爬過程,可以增添一些安慰。
上帝的部落之名從何而來?進入之困難,需穿越雲霧之中,可能是得名原因之一。但所有部落居民篤信上帝,我想這個解釋更信人信服。上帝對這裡的關照,總是要先給予測驗,如蜀道般的蜿蜒入口;一早紛紛細雨阻擋進入的意願;瀑布步道大幅落差和樹枝橫亙,只有足夠的決心毅力,能得到上帝同意點頭,山川、溪谷、竹林和雨後的藍天,這些種種的景色更讓人懷念。也因為當地民眾對上帝的虔誠,對生活更加樂天知命,也懂得知足惜福。在這裡的一切作為,都是有計畫有組織的進行,我不知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帶頭主事,但從土地共有、炊事集中,逐步讓部落集體有共識經營觀光產業,並以教意融入活動,區別以產生獨特性。同時知道自主保育,保護賴以為生的森林資源,可以說是部落觀光的典範。只是這種共產主義式的管理模式,又有多少可複製性?而這樣的共產制度,是不是就是理想的共產制度實現?而且還是在有些民主過頭的台灣出現。
司馬庫斯現在的重點,已經不單單只是巨木林有多壯觀,反而是文化保存和推廣。每一批進入的觀光客,他們期待的,不是做了多少消費,反而是主動給予文化灌輸並謀求認同,現在爭取學校建立,傳承文化,吸引外地族返鄉,這樣的想法和作為,才是真正值得其他推廣部落觀光所要借鏡的。如果大家都跳原住民舞,唱山地歌謠,那大家有什麼分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