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東京丸之內DNA進化與風華

 2014/11/14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開宗明義先說:這個講座是關於日本區域都更的設計,丸之內區塊正好夾在銀座、秋樂園等功能性極強的區塊中間,屬於傳統發展的舊式商業區,為了重新規劃管理,日本政府和建商三菱地所合作,以區域規劃的方式,進行整體性的設計,讓區域發展更新、重生,已經十五年了,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雖然講者,三菱地所建築設計部長:大草徹野,希望將講座的焦點放在這塊地域的設計規劃想法,進而衍生到個案建築的設計美學,不過都市更新是這些年的熱門議題,不只是我,包括後續的QA時間,更多的問題都瞄準在都市發展更新的作法上。

單純比較丸之內和台北市的都市更新,明顯可以發現決定性的不同:1.丸之內屬於商業區,不同於台北市大量的住商混合,相對單純許多。2.丸之內是由政府主導的區域性都更,參與設計規劃的建商並不負有銷售盈虧的風險,不同於台北市是以建商取得土地持分建設後,再加以轉賣。3.丸之內都更重心在於大量進行公共空間釋放,都市軸線改造,行人動線重畫,不同於台北市重點在爭取容積,有限的更新區塊內,取得最大的營利價值。4.丸之內注重在整體區域營造和周邊連結關連,進而由政府訂定如天際線或容積規定的限制,不同於台北市多數是關注個案點的發展,並爭取最大的可能性。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三貂嶺越嶺侯硐之相機落水記

 2014/11/10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古語有云: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冥冥之中似乎總有些聲音想提醒些什麼,可惜沒有慧根如我,始終參不透這些微言大意,始終只能事後後悔,而做不到事前悔悟。阿彌陀佛!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加羅湖

 2014/10/22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老實說,我還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愈來愈多的人投入登山健行的行列,之前新聞報導,為了每周絡繹不絕前往嘉明湖的登山客,有團體或嚮導直接將帳蓬等物品藏在湖畔邊,不再每趟背上背下。之前的能高古道雖然路面平整好走,但仍然有到三千公尺的高度,遇到許多初次嘗鮮的新手。如果說愈來愈方便的登山活動有什麼副面因素,其一就是警覺性降低吧。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談紐約公共空間再造:劉冠宏

 2014/10/20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這場講座,那大概是這一切都太複雜了。有複雜的歷史因素,有複雜的制度規劃,有複雜的人因關係,有複雜的公眾意識。紐約現在的公共空間成型有些是歷史文化演變使然,這不是現在的台灣能夠仿傚,有些是民眾政府努力營造改變,但成效有好有壞,評價有正有負,能不能學習,適不適合台灣,光這部份就很有爭議了。所以才說,這一切都太複雜了。

第一個公共空間:Bryant Park,私人公園,卻完全對公眾開放,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在繁榮熱鬧寸土寸金的曼哈頓,究竟擁有者是什麼樣的想法呢?靠著外租給廠商辦免費的公眾活動獲利,包括每年例行HBO的電影欣賞會,從各個角度看來,是一切都完美的範例,可是台灣、台北幾無複制的可能,任何一塊空地都要搶奪爭取,都要發揮最大經濟效益,這是台灣。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能高古道

 2014/10/16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我還記得第一座的百岳,是在前進嘉明湖的途中,順道撿上的向陽和三叉兩座,可是已經不記得當初在出發前,對這個行程的期待是什麼?我還仍在使用當時的六十升大背包,那是當時同行伙伴送我的,還不知道背負系統對上山的重要性,可是已經不記得為了這趟行程多準備多攜帶了些什麼?從登頂第一座高山到現在,時間已經過不算短,但完成的大山卻不算多,還意外發現自己有高山症。自身淺薄的經驗分享,能高古道順撿奇萊南峰和南華山,對於想初試百岳的朋友,是相當適合的試金石。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南方澳

 2014/10/08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有些時候,即使人在國外,但周遭環境充斥著熟悉的人事物、語言,因此反而少了出國的感覺;同樣的,也可能有個地方,來往遇到的外國人還更多於台灣人,聽到的多是他們的家鄉話,又是不同於習慣住處的風景,略有不同的食物口味,是一種走過任意門,另外異鄉的感覺,是一種不用真的出國,接觸另外大量文化的感覺。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紐約學堂:徐芳筠

 2014/10/05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一座城市有表面的樣子,在媒體,在印象之中,但在在地,在角落,可以有著全然不同的面貌,這需要長時間的發掘。以台北來說,不時會有一些人,為了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堅持,在不同的角落,辦些不同的主流,發出不同的聲音,如果比喻來說,這些是明管、暗管藏在其中的下水道。而我對這個講座也有這樣的期待。

當然事情不會如笨蛋想的這麼簡單,這就單純只是一個紐約生活的分享,在講者徐芳筠生活空間的分享,既不是紐約普遍潛藏的故事,甚至也不算她眼中的紐約。只是這樣單純在紐約的角落,也是充滿了驚喜,一個一般人接觸不到驚喜領域:畫廊與拍賣。這樣的領域是金字塔頂端的世界,也是獨特專業人仕的範疇,我們可以透過玻璃窗看到博物館的各色文物,卻觸摸不到這些文物的痕跡,我們可以欣賞表現在外的藝術顏色,卻不一定了解會讓人不惜代價收藏的狂熱原因。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

 2014/10/02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有多久不曾認真的走過台灣另一個奇蹟?有多久不曾走進太魯閣的峽谷中駐足?一台台遊覽車來來往往,一批批遊客走走停停,從來不可能留住片刻。而曾經幻想過無限親近最底層的溪谷,曾經希望更長的時間聆聽自然的聲音,因為這樣的企畫成真,而且已經經過六年了。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點台灣:楊力州

 2014/09/24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這不是第一次聽楊導演的講座,但是第一次聽楊導演暢談一路來的點滴故事,這也不是第一次楊導演解說作品背後的故事,但是第一次讓導演二個小時盡情的分享這一路的心路歷程和轉變。

也許楊力州這三個字很陌生,但一定要去看看他的作品:奇蹟的夏天,一群運動員在台灣的處境與面對比賽的心境;征服北極:林義傑、陳彥博挑戰地理上的真正北極,磁北極;被遺忘的時光,在生命末期器官衰退,記憶力失去,甚至到了忘了家人的那一天,就像一切的情感歸零;青春啦啦隊,年紀大的長者的另一群,安排自己的生活,退而不休。拔一條河,紀錄在八八風災之後,甲仙國小拔河隊激起小鎮重新振作,甚至是新的社會運動。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赤柯山金針花與三仙台海天一色

 2014/09/20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先感謝這一趟旅程中的每一個人,事實上,根本上,我是一個不速之客,素昧平生的不速之客,只是因為一位僅有一面之緣的網友,只是因為她的朋友時間不允許同行,多出了一張普悠瑪號車票,也多出了一位撿到便宜的我。金針花、蔚藍海岸、熱心在地人、免費住宿所在、還附送兩隻狗解悶。網友超過四十個國家的旅行經驗,更是超值的Bonus。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俄羅斯雙城自助行:全覽聖彼得堡

 2014/09/16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在聖彼得堡的最後一個晚上,住宿的Hostel,有人從外面帶了兩瓶Vodka回來,Vodka是俄羅斯的著名酒品,但40%的酒精濃度,實在不算親民。可能是難得吧,竟然在客廳之中,聚集了十個以上用英文能相互交流,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各自因不同原因來到這裡。在其他國家,這並不稀奇,但因為俄羅斯的特殊環境,這一天晚上竟意外變的瘋狂。買芬達、買啤酒、買果汁、帶遊戲、混調酒。最後怎麼結束、散場,已經不記得了。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俄羅斯雙城自助行:夏宮

 2014/09/14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相對來說,聖彼得堡對短期旅行者來說,是個簡單容易安排的選擇,如沙皇村、如夏宮、冬宮,隨意一個景點,都值得待上一整天。同樣有著廣大的大花園,或說更像一個大莊園的夏宮和沙皇村,因文化、想法相似,基本規劃概念也雷同,都擁有華麗的主宮殿,正前方也都有寬大的主通道,左右花園佈置不完全對稱,但這樣的不對稱中,暗藏許多巧思的雕刻、建築和驚喜。夏宮、沙皇村無分好壞,對我最大的差別是:在夏宮的時候,整天都是好天氣。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俄羅斯雙城自助行:沙皇村

 2014/09/12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在聖彼得堡期間,陪伴的是不穩定的天氣,時不時的一陣陣陣雨,雖然少去了酷熱的暑氣,但也多了取收雨傘的麻煩。多數時候,陣雨只是綿細雨,簡單的帽子、輕薄的外套,足夠將就對付過去。獨獨在沙皇村的一個午後,一波大於一波的雨勢,好似呈現給我另一種風貌的俄羅斯,的聖彼得堡。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俄羅斯雙城自助行:冬宮

 2014/09/09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在一個淒風苦雨的日子,前方是始終停滯不前的長長人龍,站立著無助的望著目標,三個小時過去了,終於走進了皇宮宮殿,只是進入的是另一個不安寧的世界。好啦!或許並沒有這麼慘,但也很難說服自己,這會是自己想像中的快樂旅程,至少對於一個人旅行的我來說。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俄羅斯雙城自助行:莫斯科河畔

 2014/09/07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偉大的都市通常都會有條值得驕傲的河道,探究其原因,是因為臨河海居住是物競天擇的基礎,歷史的自然發展。即使是彼得大帝一己之力打造的聖彼得堡,也是在交錯的河道中,自然演化的莫斯科,更加清晰的沿著莫斯科河兩岸改變、打造全新的風景。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俄羅斯雙城自助行:跳蚤市場

 2014/09/05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在改革開放之後,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除了一些紀念碑的火和雕塑,基本上更多是沙皇時期的遺留,反而少見共產時期的氣氛,而在Izmailovo的市集,可以感受到更多昔日聯邦的榮光。另外推薦的蘇聯時期氣氛場域是在太空博物館和全俄博覽會。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俄羅斯雙城自助行:Sergiev

 2014/09/03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其實到現在,我仍然沒能十分明白今年對Sergiev這座金環城市的意義,從在地大量的慶祝裝飾中,應該是難得的建城700周年,但怎麼回來查的有限資料中,都沒提到1314年,這個特別的年份呢?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俄羅斯雙城自助行:紅場

 2014/09/01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夏天的莫斯科,依然還是夏天,高溫30度,而且太陽直到十點才下山,直至十一點才入夜。多的是在凌晨一、二點,乃至早上才匆匆就寢,但也就是這樣的早上時光,在莫斯科最重要的觀光集中地,才能享受最清靜、最空閒的一段時光。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俄羅斯雙城自助行:第一印象

 2014/08/29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俄羅斯幾乎集齊了排拒台灣觀光客的所有要素,複雜昂貴的簽證費用、長時間的飛行轉機、產生格閡的語言障礙以及對我們十分陌生的歷史文化和長久的鐵幕印象。不過當有航空公司願意提供直飛航班之後,其他的阻礙反而是一種動力,對於神秘國度好奇的動力,進一步探險的動力。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創作大師座談:徐譽庭

 2014/05/31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可能是身為公司機器中,最不被重視的小螺絲釘,所以一直對表面光鮮亮麗行業中,潛藏的工作人員有著高度的好奇心。編劇嚴格來說,現在已經愈來愈被注意,畢竟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創造者,但就鎂光燈的曝光率而言,仍比較少有人談論,至少一般觀眾鮮少注意。而徐譽庭就是當中的佼佼者,著名代表作:光陰的故事、我可能不會愛你。

有些人就是有這樣的天份,一種能吸引人傾聽的天份,一種能受人重用的天份。雖然說徐譽庭一直謙稱,美術科系畢業,卻連素描都不會,但是光是早期從事室內設計就能夠得到高的薪資報酬,這當中一定有其專業和特質,而這樣的專業和特質,也讓他能在轉換到不論是劇場或是電視圈,都能得到一席之地,這就是所謂的天份。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歡迎光臨布達佩斯大飯店

 2014/04/13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該怎麼形容這部電影呢?荒謬可是卻處處合理,幻想但是樣樣現實。劇情非常簡單,甚至完全爆雷都不會影響觀影樂趣。導演的手法、鋪陳、節奏、顏色是這部電影的精神所在,也是映後會想探究的重點。

Gustave的廣結善緣和人脈是重要的環結。對顧客不可思議的週到引發了整件個故事,也是他無遠拂屆的人脈網絡拯救了自己。同樣的,因為他對人的照顧得到這一切;但也因為這樣,最終也結束所有的一切。很多旁觀看起來的所有荒謬,其實就是他賴以為生,功成名就的關鍵。

電影的開始是從一個讀者讀到一個作者的一本小說,而這本小說的故事又是作家聽當事人轉述的,所以經過二手傳播之後,很可能真相已經有所偏移,所以除了轉述的當事人,其他人的行為都過於誇張導致種種的不合理。但這是這部電影的主旨嗎?我個人更在意的是非常讓人發噱,堅持外在的種種形式主義。講話最後一定要吟詩,不管所在的場合;在公眾場合只能快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紀錄片下的台灣現況,我們究竟了解多少?

 2014/03/19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台灣電影工業,在2008年海角七號之前,就像被澆熄的灰燼,看不到火花,也看不到未來,而唯一的希望是在表層灰燼掩蓋下,保留的最後餘溫。有的是導演四處籌錢,拼出一個機會,如魏德聖;另外有一批人是找到有興趣的題目,用時間換取金錢,從成本較低的紀錄片著手,如林育賢。

李惠仁是另外的一種典型,所以會走出另外一條路並不奇怪,之前是一個記者,而且是經歷過老三台仍呼風喚雨時期的記者,更是個充滿想法、信念的記者,特別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他的離職是因為對新聞界不合比例的大幅報導連家生孩子的新聞,因為主編會為記者沒拍到連方瑀從住家離開的畫面而大發雷霆。我不清楚現在這個世代,還有多少記者是懷有使命感進入這個行業。


因為曾經是資深的記者,所以一開始就從記者的現況出發,也就是從批判現在記者的邏輯不通開頭。就像灰燼中的火苗總是從最易燃的燃體開始。是教育的問題?是時間的緊迫?是上層的壓力?還是真的是記者本身的不經心?這些是我沒有問出口的問題。現在媒體在成為政府、政黨、企業、特定人事的禁臠後,記者,或說傳統媒體的記者還容的下有堅持的記者嗎?紀錄片可以成為這樣記者的發揮空間嗎?

在不溫不火的餘燼中待久了,對這個社會總會找到吶喊的能量和標的,這也是孕育紀錄片環境的溫床,也進而培育許多很想發聲的影視工作者,如戴立忍等。這群人多是從社會的氣氛和底層的角度來看社會,而記者的特殊身份則有另一個層面的發現,躲藏在鏡頭之外的發現。李惠仁對於台灣紀錄片的去政治化,少批判性有所微詞,只是這群紀錄片工作者所處的環境就是如此,而有強烈批判性的紀錄片在現實環境下,也很難浮上檯面,多數都只能在NGO當中流傳,經過這些年的經驗,我以為李惠仁會有深切感受吧!


聽到這樣充滿信念,自我堅持的人演講,會產生激動,會隱隱看到在餘燼中所藏有的火光,帶來的希望。但同時,也會產生莫名的無助,會對於我們力量的渺小感到悲哀。對於紀錄片紀錄下這個時代的現象,讓現在和未來的許許多多人看見,是紀錄片的基本功能,但相信不僅於此,曾看過、聽過的紀錄片導演,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信念,企圖影響和推進其理念 ,不只有紀錄。有的是期待引起討論,改變現況,有的是想要激發關注,引入資源。"發現台灣",已經是台灣紀錄片受關注度最高,討論最多的一部,估且不論很像法國空拍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的從空中看地球系列,甚至直指問題的能力尚有不及,但現在就像船過水無痕一般,在台灣已經幾無漣漪。紀錄片在台灣似乎僅止於此了!國外曾經有過紀錄片讓國家震驚,進而影響教育政策的例子,會不會讓人好生羨慕呢?

另外還有沒問出口的問題在於干預。紀錄片首重真實,也因為如此,紀錄片導演要避免製造和影響事件的發生。我已經忘了這是從那裡得到的資訊。其實在"十二夜",就有過這樣的爭議,因為九把刀改變了最後的結局。而李惠仁的紀錄片,甚至自己就是當事人。紀錄片可以有製作人的主觀,但是否可以涉入,這部份會被質疑理所當然。另外可以思考討論的是記者、紀錄片作者,在份際上、影像處理上,是否有所不同?紀錄片是否是有使命感的記者最好的出路?


紀錄片是電影影像的一環,本質還是在說一個故事,而且要是能吸引人的故事,而且因為真實在發生,無法快轉,無法迴避。有的時候覺得這些藏在沒有火光的餘燼之中的溫度,才是最熱情,最熱烈的。而這些不被注意重視的一群,他們的堅持才能創造新生的火焰。

不過在Po這篇文章的時候才發現,似乎現在的政府根本聽不進也不想聽人民想說的話,這才是問題啊!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看見Jordan的Jerash

 2014/03/16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說到Jordan,台灣很多人的印象都只限於電影、電視,Indiana Jones之於Petra,周杰倫廣告之於Jerash,這也是現存於台灣現實的狀況,台灣對這世界的認識,對其他國家的了解,資訊來源單一和貧乏,也是為什麼需要走出台灣。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漂浮死海

2014/03/14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Jordan不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從南到北,開車大概八個小時,而且大部份是沙漠,可是和台灣很雷同,這裡的海跋變化非常大,進而影響到氣溫變化。只是Jordan是往下到海平面以下,所以雖然冬天溫度會到零度,但在死海附近卻非常適合下水。


其實近年的氣候異常是全球性的。在我到達這裡之前的一個月,以色列、約旦竟然降下了這幾十年來不曾有過的雪,而且是暴雪。雖然是冬天,約旦的氣溫比台灣更低,我都覺得有點不相信,甚至讓死海下水這應該是無庸置疑的決心,都產生動搖。但隨著車輛上下山路,天氣的變化更增明顯,到了死海,反而是最適合的陽光迎接,最舒服的水溫包覆,冬天在死海,說不定才是最合適的。


在Jordan,雖然有公車可以通往各城市,但一來各種古跡建築都離城市有一段距離,無論如何還是要轉一段計程車,二來車輛班次是非常難以掌握的,除非自駕,最方便的方式還是參加Tour。這些Tour行程大同小異,關鍵在導遊或說司機的差別。據說roommate的死海團在三點就回來hoatel,而運氣好的我,再次受到上天眷顧,導遊的英文相當好,雖然Jordan曾被英國占領,但英文的普遍程度差異很大,沿路有當地人登高望遠的野餐點,有詳盡的約旦和伊斯蘭文化介紹,當然還有好的旅伴。


如果自駕前來,試試看找尋一下,有可能可以有免費的沙灘可以下水,一般的入園價大概在20~25JD,更衣室、沖洗區是基本的,也還有游泳池給在鹹水區玩膩的遊客。據說死海面積逐漸縮小,而且速度愈來愈快,在岸邊可見的海鹽結晶就是證明,和從死海上岸在臉上附著的鹽結晶完全相同。導遊完全阻止我用水洗滌這些海鹽,他強調這對皮膚是非常有異的。


死海漂浮的感覺,其實很難具體形容,會游泳的旅伴感覺和仰式相近,而且反而不容易放鬆,而沒有明顯漂浮感;一個騎在爸爸身上的當地小女孩,則是無論如何也不相信她可以浮在海上。而我的第一次接觸的感覺是傷口被鹹水刺痛,實在是在以色列只能靠涼鞋健行的結果。當頭儘量向後仰,身體特別是髖部比較容易浮起,就更像是浮木般平躺,只是死海仍然有水流,漂浮方向仍不是容易控制的。


回到Amman已大略六點了,晚上還趕的上看到在清真寺和古羅馬遺跡前的市集,這是只有在週末才有的活動,包括許多活蹦亂跳,四處玩樂的小朋友。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半空中的神殿Petra

 2014/03/12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Petra,所有人到約旦的第一,甚至是唯一目標,是Indiana Jones讓所有人注意到他,也是他自身的不可思議,讓所有人趨之若鶩。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以色列約旦自助行:對比的國家

 2014/03/10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除了一般人熟知的Jerusalem舊城區和Petra,以約邊界也是個很有趣的存在,雖然也許以埃邊境會更有趣。原因在於以色列處在十面埋伏的不利位置,所以對於邊防的管制勝於之前到過的任何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