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用旅遊看世界-旅遊部落格

 2007/11/25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來的兩個旅遊達人,先簡單的帶過一個,叫ToTo,對我而言,他的經驗僅限於為了網拍而出國,只在各溫泉旅館有些經驗,其他的則付之闕如。真正讓我有興趣的是Been,不只是他出國次數和時間,多的會讓人流口水,也不只是他可以享受一個人旅遊的感覺,更重要的是他真的是在分享,想讓其他的朋友,分享他從旅遊中所得到的點點滴滴,包括事前準備和事後整理。

對於一個人旅遊,必須要學著自己去找樂趣,去學習和自己對話,基本上我完全同意。雖然我不完全算一個人旅遊,因為我總是會帶著我的相機,我不常和自己對話,除了走錯路,自我埋怨外,最常在旅途中聊天的對象,就是我的相機。也透過相機去找尋樂趣。包括試著改變一些設定,去創造一些景色,包括隨機拍照,看看能不能得到些什麼。這也就是一個人的好處、一個人的優勢。一個人是不是會孤單?會,有時候會,特別是當你有孤立無援感覺的時候,但這也是魅力所在,當你解決一個關卡的當下,可以得到其他人得不到的經驗值。而且更重要的是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我的收藏我的夢-玩具部落格

 2007/11/24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這是個奇摩拍賣週年的活動,找來在奇摩部落格中主題性的達人來針對主題進行一些的講座,其實每當看到日本電視冠軍節目時,總會對日本人專業的熱情和執著,產生一種敬佩的感動,也就是我一直放在心中的,不論任何事探究到底就是一種專業。今天第一場是有關玩具收藏的達人,也讓我看到什麼叫做眼睛一亮,意思是只要談到有興趣的東西,你會看到那個演說者的眼睛放出異樣的光芒,有鼓特殊衝動的光芒。

對於這種東西喜好而產生熱情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也許不相信,曾經因為漫畫「神劍闖江湖」而對日本幕末的新撰組有異樣的興趣,這相關的資料在歷史課本中並未多所著墨。他們也有著相同的動能,因為這些玩具,帶領他們去探究一些動漫畫的歷史和根源,進而了解一些日本文化或是相關人事物。可能他平時對汽車一無所悉,但可以為了一個迴旋車而去找出相關的車輛歷史,平時對搖滾音樂沒有涉獵,但可以因為一個卡通樂團而開始認識一些知名的樂手、樂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10歲看智力、80看黃曆

 2007/11/22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這是我今天看到的一段話,它的全文是這樣的:「10歲看智力;20看學歷;30看能力;40看經歷;50看財力;60看體力;70看病歷;80看黃曆。」這段話原意是在指在不同的階段一直不斷的在與人比較,直至年老了,仍無所不比。不過我有另外的想法與感受,小時候的著重重點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有變化,同樣的看事情的角度和觀感、體會也會有所改變,也印證了一句話:「20歲所看到的迪斯奈和40歲看到的不一樣。」

有時候,常常聽到別人說,要趁年輕時多努力一些,以為老年留些資本。也因此很多人放棄或犧牲了一些逐夢的機會或興趣,這是很可惜的。固然在年輕的時候該為未來做些打算,但別忘了時間是一去不返的,更多的事物是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了。如果能權衡輕重,適當的將比重做調整,也許可以得到兩全其美的方法。走遍世界,拍攝自己心情的照片,是一種享受,那也許對吃住的要求,可以盡量從簡,包括在平常時期,也可以放棄擁有汽車等高貴的物品。在年輕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達娜依谷

 2007/11/20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這也是另一個由部落自發且自立而形成的觀光保護區,相類比的例子有很熱門的司馬庫斯,還有曾去過的茂林風景區。同樣有著良好的自然風景、有著特別的原住民文化、有著熱心的當地住民,在不同的時空、地域下,該有著不一樣的發展機會。

達娜依谷有鯝魚為主要的重心;良好的溪谷自然地形;清新且易親近的步道,這些都是存在的優勢,先天的優勢,就如同司馬庫斯、鎮西堡的神木群,茂林的石板屋。可是我卻很不能認同在賞魚區販都魚飼料的做法,這種做法其實是在傷害達娜依谷,姑且不論人工飼育對鯝魚是好是壞,但已經開始對溪谷產生污染,已經影響鯝魚的生態,一旦隨著人逐漸增加,破壞的影響會更顯注,如果達娜依谷沒有了這些,那它還剩下些什麼呢?看看米蘭大教堂前吧!鴿子群是很壯觀的特色,但是滿地的髒亂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米蘭還有時尚之都,大教堂還有歷史,而達娜依谷呢?茂林的原住民部落,許多當地居民因為一時方便而將原有的石板屋改為水泥磚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靈魂擁抱

 2007/11/15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想要開始試著強迫自己多讀幾本書,多去從中得到些什麼,只是第一本要寫的書,其實自己都覺得有點芭樂。芭樂的原因不全在於書的內容,而是這本書的概念其實有點虛無。

故事內容很簡單,就是二段故事因一個契機而連在一起,但其實還是兩個獨立的故事。一個是電視台主播被公司的記者同事嚴重騷擾,另一個則是知名作家被超級粉絲嚴重騷擾。當然在這本書中,試圖利用這樣的架構,來反應一些社會問題,如:媒體操弄、記者道德...等,也企圖用一些很飄渺的文字來闡述深刻的哲理,如:掛我名字的一切都是屬於我...等。不過後者的部分,實在讓我很頭痛,因為這有點故意把簡單的事物複雜化,明明就是因為不是自己的創作,卻享受成果的同時,接踵而來的負面效應,雖然這當中包括一些媒體和行銷等部分,使自己有逃脫不了枷鎖,也隱含了一些所謂弱勢者享有政治正確的意涵,但用虛浮的文字複雜整個事件,很容易讓整本書失焦,也就是我所謂的概念變的虛無。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穿牆人

 2007/11/10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正如我之前所預料的,這部片有相當大的成份過度運用所謂的技巧,或是說過份的強調一些運鏡的技巧。但不表示這部片是看不懂的實驗片,或是讓人避而遠之藝術片。相反的,在今年看過的幾部國片中,這部片要表達的意涵是最清楚的,最容易貼近的,唯一要說不太滿意的,大概是路嘉欣的服裝和身材不夠辣吧!

上一部“最遙遠的距離“,我對片名有意見,這次的“穿牆人“,我也覺得片名不合適,至少我個人建議該改做“小鐵的異想世界“,一開始宣傳是科幻,這出發點就不太對,不只是因為二千萬的預算,真的要玩科幻特效,很容易搞的四不像,而且以這部片的內容和劇本來看,也不一定硬要和科幻扯上關係。就我個人來說,相當大比例的表達對這世界和社會的控訴,才是整部電影的主軸,穿牆前後,表達的一個是現實的社會,一個是想像的世界,穿牆石只是一個媒介。和李佳穎的相遇和遭遇,只是他開始反思這社會的一個觸媒,他爸爸所說關於離家出走的理

寫在穿牆人之前

 2007/11/10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昨天在誠品信義,宛如聽了一場電影課,導演鴻鴻(也是穿牆人導演),針對自己上映的電影,做了相當深入的說明與解釋。很少有導演可以把鏡頭的緣由、例子解析的這麼清楚,也可以感受到他在電影技巧和欣賞上下過的功夫。我想或許會讓之前看過這部片子的朋友,會有重新再去體會導演努力使用各種技法、技術所表達的意象。

但我擔心的是,那如果沒聽過鴻鴻導演演講的觀眾呢?我在寫這篇文章之時,尚未看過這部片,最多只是看過四倍數快轉後的內容(鴻鴻導演為解說需要而放的),也許我的擔心只是一種多慮。但如果整部片有很多結合Fellini,或是言必稱Truffaut,在現今的社會中,對這些人知道的有多少呢?又回到我一直很想問的問題。究竟導演在拍這部片的時候,鎖定的觀眾群為何呢?Teenager?Adult?或是只是電影圈的那些人,知道50、60年代的導演?當然我無意做出任何評斷,特別是我還沒去看過這部電影,只是覺得有這麼多有趣的拍攝手法可使用,但這些手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最遙遠的距離

 2007/11/04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就近期的國片來說,這部片的劇情是最為緊實的,像是一部長篇電影,而不只是短篇集。星期六的早場電影,全場一半左右的觀眾,應該算是出乎意料的受歡迎吧!也應該是因為這部片的宣傳努力,再加上桂綸鎂的個人魅力吧。

三個不同的人,都在失去了某些東西後,離開了都市,到了東部去尋找些什麼,但以個人之見,這部片或許該叫做“最遙遠的旅程“,莫子儀所飾演的小湯,雖然最後在最南端結束了福爾摩沙之音,但對前女友之間感情也隨之結束?或是這療傷的旅程仍會持續,持續到人生的盡頭?賈孝國的阿才,映射的對象是陳明才,最後穿著潛水裝,或許也是將最後跳海自殺的陳明才與電影的阿才連在一起,但除非真的像陳明才結束自己人生的旅程,否則阿才的無止盡乾泳仍是最遙遠的旅程。桂綸鎂一路找尋錄音帶的聲音,但她有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嗎?即便她真的在台灣最南端遇到了小湯,即便她哭訴著溫昇豪不知道她要什麼,她有找到她想要的依靠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路上有風-千里步道-周聖心

 2007/11/03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http://www.tmitrail.org.tw/

竟然第一次知道這個網站、第一次看到為了夢想實踐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這也是有時會出現在我的夢境裡,沒有汽機車的環境。如果真的全台可以有腳踏車步行環台的道路,這可能會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甚至是全世界都想像不到的一件事。

全台灣車多、人多,道路面積嚴重不足,可以考慮無限制增加道路開發?還是車輛管制?不論那條路對現在的台灣來說,都是阻力很大的任務。建立和鼓勵大家轉變交通工具,一直在做,卻一直沒有成效,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步行和腳踏車的使用,仍僅限於休閒。姑且不論腳踏車很容易被竊這個嚴重的問題,不斷的趕時間、急促的步調,都使得自行車與雙腳的節奏顯得突兀,在加上一般通勤的時間已經在一個小時左右的我們,忽然間要替換更慢,需要更長時間的交通方式,怎麼看起來都不是個聰明的選擇,更加上愈高度都市化的城市,其實對這種交通工具的排斥更多。對不起,也許我該換個說法,台灣路權觀念、駕駛人的開車習慣,都使得擁擠的都市交通排擠了自行車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