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飢渴遊戲

 

毫無疑問,這個翻譯片名是在蹭知名的小說、電影,飢餓遊戲,但內容和方向卻是全然不同,更好的片名,或許應該是飢餓廚房吧!雖然自己一直都不是很同意這樣的翻譯和命名方式,很容易讓觀影者有錯誤的認知和期待,但或許這是他們認為有效的行銷方式吧!

這部是在Netflix上映的泰國片,內容是在說一個在小麵攤的廚師奧伊被發掘到一個精英廚房團隊,這個團隊只為上層階層服務,而奧伊要在這個團隊中,努力攀爬往上,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面對的待遇,以及周邊的人事物的對待,更包括在專注往上爬的過程中,所造成的傷害。另外也從側面反應出,泰國的上層階層的奢華生活和底層生活的差距,還有我們究竟是真的喜歡這些高檔的料理,或是其實是因為這些料理的昂貴?這些有錢人是真的喜歡這些料理,還是只是拿來當做一種炫耀?再繼續深入下去,雖然因為一次次的為上流社會辦高檔派對,但這些有錢人從不真的在乎為他們料理的廚師,甚至只是把他們當做棋子,為他們去犯法做出稀有的食材,為他們去打擊自己的對手,奧伊以為可以藉由成為知名廚師而進入上流階層,但事實只是被玩弄的一環。最後,更直指出“信仰“比味蕾更為重要,廚師個人的名氣成為成敗的關鍵,而失去了最初的本心。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做工的人電影版


 目前台灣的電影主要的模式大概有幾項:台灣小說改編,這在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大紅之後,以九把刀為主的作品為大宗;恐怖驚悚片,以紅衣小女孩為代表;校園懷舊青春片,重點會放在90年代,目標族群是現在30~40歲的上班族的回憶殺;再來就是也是很大宗的,從電視劇走紅後,躍上大螢幕,在之前是想見你,和這一篇想要討論的做工的人。

因為電視劇長度往往有20集,也將近20小時,能說的故事大多都已經接近完整了,所以一旦要放上大螢幕,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拍前傳,把當中的主角人物之前的故事,再編出另一個故事。而這種方法常常被垢病的點就是會不小心前言不對後語,或是人設改變的沒有理由。而做工的人這部電影,同樣使用的是11年前的故事做為前傳,但用的是另一個比較長的小故事做為前傳的主軸,更像是延續故事的特別篇,就像是電視版的眾多發生的故事中,再追加一個故事的方法。對於看過電視版的觀眾,會有一種重溫的感覺,但對於沒有看過電視版的觀眾,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搞清楚這些人的關係和故事。算是一種以既有的觀眾群體的安全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感覺。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台劇:模仿犯

 

這是一部翻拍自日本宮本美幸的小說,在日本已經有電影和戲劇的作品,算是個不小的挑戰,如何在原著故事架構下,拍出屬於台灣的故事,又無法迴避和其他的翻拍作品的比較。但看完10集之後,這部戲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即使有一些遺憾。

做的最好的第一件事,就是氣氛的營造,恐怖、懸疑、操弄、諷刺,都處理的很到位。血腥虐殺,以往台灣戲劇較容易迴避的情節,在這部戲中,則是赤裸裸的呈現,但點到為止,不會造成太多負面的感覺,這是最棒的第一個部份。用部份的支線情節,把事件架構龐大化,帶著觀眾在迷霧中時而失去方向,也讓喜歡文以載道的台灣編劇,可以淺嘗則止的觸碰各個議題,不會有議題被無限發散的問題。另外就是不斷的用劇情去諷刺劇中的每一個角色和堅持,堅持制度框架的郭檢,在面對這個案件,卻要一直用制度框架外的方法調查解決;想要利用電視台的兇手,最後也是栽在電視訪談中;最了解嫌犯心理的心理學家,自以為發現兇手的主播,也都輕易的被兇手給操控。就是這樣的不斷反差式控訴,一再的把懸疑性一次次拉到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