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畢沙羅展

 2008/06/29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最近印象派開始流行,主要是因為兩個展覽開始展出,一個是最當紅的米勒,另一個是搭上順風車,但鋒頭明顯不如的畢沙羅。原本想利用早上,可能人會比較少的時候,去看米勒的畫展,但看到人潮排到展館外面,頂著炙熱的陽光,還是算了吧,這樣的品質即使對一個去湊熱鬧的人來說也不會好,還是穩當些,利用非假日的時間,慢慢在當中吹冷氣吧。畢竟來展出的可是被捧的奇高的著名名畫:拾穗和晚禱。

至於在故宮的畢沙羅展,即便已經過了中午,即便當中還有不少國外遊客,但一層樓的空間中,即使背著若大的相機包,仍可以自在的迴身,完全不用擔心影響到旁人。這樣說,或許不夠清楚,簡單的說就是,人不多。展覽的精彩與否,並不能完全用人數多寡來形容,但類似這種磁吸效應、西瓜效應、媒體效應,whatever,在歷史博物館前,台灣的藝術環境好像充滿希望,但這種假象,大家都知道,珍珠奶茶、蛋塔等活生生的例子,尚歷歷在目。可嘆的只是,

在這樣的人潮之中,這樣的品質之下,真的從中得到了什麼?不遠處的畢沙羅,給了更好的空間品質,卻沒有人注意。


對印象派認識不深的我,不能和大家分享光與影的體會,在當中也只是走馬看花,看看自己喜歡的,找出一些新的想法。最有趣的事情,還是在導覽這件事情上面。什麼是專業的導覽?對導覽內容的了解,是一項,但或許更多人忽略的是,因人而異的導覽方式,其實也是專業。對一般的民眾的導覽,該怎麼做?對藝術系的學生導覽,又該怎麼做?對一群小朋友導覽,是不是有不同的方法?對自己的朋友導覽,用語是不是又有所區隔?如果從這方面來看,要成為一個好的導覽人員,要學習的功課,可能比想像中的多很多。對小朋友而言,柯蕭,只是個名詞,而且是個毫無意義的名詞。在法國,小朋友如果知道巴黎,大概已經不容易了。如果把這些專有名詞,當成理所當然的常識,除了一頭霧水,我不知道,他們會記得多少?如果不和他們的身邊發生連結,這些解說內容,只是左耳進,右耳出的無意義罷了。其實不只是對小朋友,對各階層人士來說,能夠從一整個活動過程中,得到一點有深刻印象的內容,就已經有價值了。而這些小朋友進來參觀,如何提高興趣,讓他們會想更進一步的了解,比硬灌輸知識,給他們更為重要。用對大人的導覽方式導覽,說專業的專有名詞,就好像設立了一道道只有大人才能跨越的門檻,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導覽方式。就像和朋友介紹畫作,輕鬆互動勝過於教條式的說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