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東京丸之內DNA進化與風華

 2014/11/14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開宗明義先說:這個講座是關於日本區域都更的設計,丸之內區塊正好夾在銀座、秋樂園等功能性極強的區塊中間,屬於傳統發展的舊式商業區,為了重新規劃管理,日本政府和建商三菱地所合作,以區域規劃的方式,進行整體性的設計,讓區域發展更新、重生,已經十五年了,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雖然講者,三菱地所建築設計部長:大草徹野,希望將講座的焦點放在這塊地域的設計規劃想法,進而衍生到個案建築的設計美學,不過都市更新是這些年的熱門議題,不只是我,包括後續的QA時間,更多的問題都瞄準在都市發展更新的作法上。

單純比較丸之內和台北市的都市更新,明顯可以發現決定性的不同:1.丸之內屬於商業區,不同於台北市大量的住商混合,相對單純許多。2.丸之內是由政府主導的區域性都更,參與設計規劃的建商並不負有銷售盈虧的風險,不同於台北市是以建商取得土地持分建設後,再加以轉賣。3.丸之內都更重心在於大量進行公共空間釋放,都市軸線改造,行人動線重畫,不同於台北市重點在爭取容積,有限的更新區塊內,取得最大的營利價值。4.丸之內注重在整體區域營造和周邊連結關連,進而由政府訂定如天際線或容積規定的限制,不同於台北市多數是關注個案點的發展,並爭取最大的可能性。

丸之內的都市更新是否真如所說,是一個成功典範?沒有深入研究,不敢斷言,只單就講座中提到的一些概念作法,分享可以參考的部份:1.由下而上的思考模式,強調在地的需求,而不是政府一廂情願的想像。2.重點文化的保護,甚至強調為區域的亮點,成為當地的特色和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石。3.建立各自區塊的特色,都市更新不是拆除,而是創造差異,不希望只是許多相同功能的複合商場、百貨公司重覆複製,而是將相同特質的產業在同地區中,共同發展。4.後續進駐的建案需要遵守原先的區塊規劃,避免產生突兀,破壞均衡。

不過還是回到丸之內在本質上的差異,區域規劃、區塊單純、政府主導、利益單純,台北市能夠學習的面向恐怕並不多。這個講座應該是三菱地所想參與台灣的都更設計,希望藉由丸之內的經驗分享,取得相關的計畫商機。如果拋開都更紛擾,單純只看建築美學,似乎也可以成立,似乎是主辦方的期待,只是不只是我,很容易不斷去連結都市更新的麻煩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