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9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為了夢想,可以堅持多久?一個月?一年?三年?堅持到十年以上,光這一點就值得讓人欽佩,而且是在一個台灣很難出頭天的體操項目,而且是在自始自終都在挫敗的過程之中。
翻滾吧!男孩,是這部曲的第一部,是部非常適合小朋友的紀錄片,男孩們的童言童語,可以產生相同頻率的共鳴,彼此間的嬉笑怒罵,沖淡了艱苦訓練的淚水,配合輕快趣味的節奏,這些糖衣的包裏中,仍帶有發人深省的意含,為了夢想,所投入的努力汗水。而到了這部:翻滾吧!男人,則像是對圍繞在這些男孩身邊的相關人等喊話,值得家長、老師甚或是已經長大成人的普羅大眾仔細品味。調性一下子沉重起來,隨著比賽接近,壓力愈來愈大,烏雲蓋頂的感覺愈來愈重,當中小小的歡樂,更多像是在這種環境中的自嘲,沒有了包裝,訓練過程更加赤裸的呈現。而兩位主角的極端反差,活生生的例子,無所迴避的讓我們有更多的反思。
主角之一的黃克強,擁有較一般人更高的體操天賦,更早在體操界成名,但也因為少了些紀律,也少了些紮實的基本能力。或許現在回想,會後悔當初在成長的黃金時期,離開林育信教練,但樂天的他,卻總能用樂觀的想法化解壓力,在關鍵時候,發揮出更高的水準。另外一個主角:李智凱,則是完全的服從林育信教練,跟著完成紮實的基本能力訓練,很快在國中時期就追上始終領先的黃克強,甚至拋離。只是長期在這樣的壓力訓練下,他更加的壓抑,愈大的壓力,會讓他更不自信,愈不能發揮平常水準。在片中就會發現,長大後的李智凱一旦站在體操場上,很少露出笑容,總是一臉嚴肅,讓人擔憂他已經忘記小時候玩體操的快樂。這兩個人的反差,在某方面顯示出的是不同的教育方針,帶來的不同影響。快樂學習下的黃克強,缺少紀律,而造成的成長遲滯,但在嚴格訓練下的李智凱,則少了自我的想法。在選手生涯特別短的體操界,如果二十歲還沒能有所成就,也就到此為止了,黃金成長時期的錯失,對黃克強來說,傷害很大,靠著天份或許可以快速追近,但要到達頂尖,難度非常非常高,更不用說在世大運前,得到了EV病毒,雖然他還不願放棄,但也很難再樂觀。而李智凱,長期依靠著教練的安排,少了自我的想法,自我的突破,成為頂尖選手的路上也遇到了瓶頸。就體操的成就來說,世大運金牌的李智凱或許處於領先的位置,但除了體操,其他幾乎都放棄的他,一旦沒有了突破,他還可以擁有什麼?從這兩個人的比較中,對於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我們又希望帶給他們如何的成長呢?成長時期的學習是要嚴格?還是要快樂呢?
但另外一個主角:教練林育信,恐怕也很糾結,失去心中的天才黃克強,或許心中也會悔恨吧!但畢竟恨鐵不成鋼,只能把希望放在唯一的希望李智凱,但也同樣不自覺加諸了過多的壓力。在場上的不自信,在場上的過多緊張,是不是也來自於承載了不只是自己,還包括教練的夢想呢?如果,雖然人生沒有如果,當初不是只有一個人留下,或許兩個人可以共同分擔這種壓力,少了這些壓力的他,會在場上有更接近水準的發揮。畢竟體操也不是一個人練的,要有兩個天才啊!而且體操是個需要想像的運動,適時需要一些外在元素刺激,適時需要一些放鬆,在片中,沒有出現李智凱在訓練以外的畫面,是沒有拍到?還是沒有?黃克強還會利用時間打電動,李智凱呢?
紀錄片特點就是劇本無法重來,結局無法預測。很少有一部電影是主角從頭輸到尾,但這部紀錄片就是這樣。唯一洋眉吐氣的時候,是通過奧運資格賽的那場戰役,結果沒有畫面。兩個主角就從訓練過程不斷掉落、摔馬,到比賽場上掉落、摔馬,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衝突。如果不是世大運神來的金牌,導演該不會真的認為觀眾會喜歡看這樣一部一路輸的電影嗎?我實在很想知道,當初導演拍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期待的結局會是什麼?但就是這麼寫實,這也是台灣體操的現實,也更加突顯出堅持這個夢想有多麼難得。只是在這部片,他們只是變高、變大、變壯的男孩,但還不成為男人,一個依然少了些自覺,一個依然少了些自我,直到片尾的最後,一個EV病毒的侵襲,才開始讓他承認自己的鬆懈,只是還來得及嗎?一次的骨頭傷裂,借用體育大學的場地,才開始重新發覺新的動力。未來是如何?沒有人會知道,但真正的男人,現在才開始翻滾。
其實片中還有一個很搶眼的角色,是日籍教練濱田,他的一句選手的基礎不足,紀律不足,不會是只有體操,恐怕會泛指台灣的整個運動生態,離開學校之後的運動界生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