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個星期守著電視,就為了看完這一部算是短篇的連續劇,只有十二集。很多人的評價是畫面極美,很有時代感,但最吸引我的是故事的鋪陳安排,集中在二代經營者,如何頂著逆風,苦守著產業,又同時想要出人頭地,向外界證明自己。另一個吸引力在於當中的每個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有個人獨有的魅力,也有易見的缺點,但就是因為個性的缺失,才更加真實。雖然有些人批評著演員的客語表現,但對於周遭環境極少接觸到客語的我來說,在這樣的氣氛環境下,使用客家話做為主要的語言,意外的增加了一種時代感。
首先來談貫穿整部劇的張福吉,人稱吉桑,他其實是入贅進入張家的三房,雖然是入贅,但在那個仍然以男性為主體的年代,他仍然是張家三房的實際掌舵者。在戲中,外人包括自己的爸爸,對他的看法是很有理想性,很張揚,很風神,但就個人看法,這只是他的表面,因為入贅,所以有些自卑,所以想要證明些什麼,事實上在這部戲的每個主角,都在企圖證明自己。在根本上,他其實很保守,對茶葉很有抱負,很執著,但也是因為這樣的執著,讓他沒有辦法對應時局的變化,從富甲一方的茶虎,到幾乎敗光整個產業。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很會識人,而且很相信人。一眼看上了文貴,雖然被退婚而遺憾錯失,但後來的發展,證明他是對的;他相信KK(劉坤凱),所以意無反顧的完全支持他的化肥廠計畫,完全信任的交給他打理,雖然沒有成為化肥大王,但成就了化肥廠的成功;阿土師更是他對專業尊重的一個代表,不只是始終呵顧著他的天皇茶,對於他相中提拔的山妹,同樣深信不移。這是他能風神成為一代茶虎的根本。但偏執卻成了致命傷,對固有的經營型態執著,而沒有發現市場已經發生變化,國外紅茶產量和價格已經使得他的茶葉不具競爭力,高價的收購和龐大的茶廠組織,讓成本居高不下,最糟糕的是沒有做到政通人和,連最基本的掌握政府政策走向都做不到,還因為莫名的自我堅持,在專制的時代,得罪了政府當局,這才是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但要稱贊一下郭子乾在這部戲中的表現,以往的深刻認識就是在模仿,但這個沒有可以模仿的角色扮演,完全呈現出不同於過往的印象。
再來是女主角張薏心,連俞涵在這部戲表現的非常靈動,賦予了這部戲特別的靈魂,個人願意相信,是她的表現,讓這部戲得到更多的成功。而這個角色,事實上是個很有爭議的角色,因為基本上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富二代。很有理想性,但卻缺乏實務經驗,不了解主要商品茶,包括需要的原料多寡,製作流程和時間,茶的特性和影響,只憑著自己的想像、衝勁以及一些的運氣,勉力的撐住每下愈況的工廠和表面的風光。她的短期成功,更多是仰賴著她父親吉桑奠下的基礎,留下的專業人才,在茶農間的人脈和口碑,而完全沒有在過程中學習到教訓:風險的控管。她一次次的商業交易都在走鋼索,雖然說高風險高報酬。第一次成功出手拿下美軍訂單,只帶了一份樣品,其實就已經曝露出這個問題。而在完全沒有綠茶製作經驗下,在沒有掌握原料取得條件下,接下大量的北非訂單,這才是被文貴反殺的主因。接下來被復仇衝昏頭,思慮不周全的低價搶市,信用狀曝險危機,都沒有讓她意識到這個問題,反而讓她和吉桑一樣的沉迷在風神之中,最後乍看之下是因為政府嚴打地下金融和干預外匯匯率,導致最後的倒閉,但最後大規模的負債其實很明顯的說明了她的槓桿開太大了,這中間完全有三年的時間可以調整公司的財務體質。
另一個吸引人的角色是文貴,前期和後期反差最大的角色,從被自己父親看不起,到後來入主外省人的進出口商,最後成為新竹茶山的掌舵者。他在中期開始,任信的脫離父親的掌握,靈活的操作小農自己製茶,對日光茶廠的了解,並實現對日光茶廠反殺,搭上政府官員,做到政通人和,更像是一個成功的二代經商者,這在在證明了吉桑的眼光真的是獨到。一直在想,如果當初文貴沒有退婚,由文貴接掌日光,會發生什麼事呢?或許他會精簡日光茶廠的組織,更快的實現讓小農製茶,再用契作的方式掌握茶菁原料,或許他會更早的主動接觸進出口商,而不會只依賴洋行出口,或許他會更主動的用化肥廠的股權,和政府談出更好的特許條件,但是不是能改變日光茶廠的結局走向?不知道,但在大環境的驅使下,或許這也不是人力所能干預的。另外是最後他和薏心之間的意見之爭,有人會認為這是理想和現實之爭,有人會認為薏心的品牌創建是更有前瞻性的想法,但或許更有可能的是文貴更清楚的知道日光其實只是外表風神,但內裡空虛,文貴更了解到品牌的建立是需要更多的資金打底的。現實的條件並不足以支持現在的日光去發展品牌。
在這部戲出現之前,自己是真的不知道台灣的茶葉發展有這麼多的故事,時局的變遷,政策的變化,即便是現在,依然努力著做出改變去努力存活。雖然是講述那一代的茶金故事,但是每一代,都會有每一代經濟重心,曾經的茶金輝煌到現在可能是矽金,這些的輝煌時刻,未來也會是一段故事,讓我們再去回味吧!如果有續集,有的人希望是講述後代如何買回洋樓的故事,但如果是另一個曾經的時代,曾經的風神產業發展的故事,也許也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