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7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身為一個設計師,最感榮耀與快樂的時候,可能是當設計變為實際成品的剎那間吧。特別是如果有足夠的資源、空間,任你發揮你的創意,實踐理想,百分之百的把手繪的造型,變成實物,除了感動,不會有其他的情緒。
但現實是,絕大多數的時候,想像和實際間的鴻溝比太平洋還要寬廣,得不到力學、材料的支持,幾乎所有的設計只能出現在圖紙當中。已經聽到太多太多造型設計師的悲鳴,情非得已的妥協。就算是傾盡全力滿足了造型的要望,其實更殘酷的是“錢“。特別是在商業競爭的場合,特別是在台灣,Cost Down是一切不變的法則。
伊東豊雄的建築作品,有著他的理念,他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有平台讓他得以實現。其實還有更重要的是在力學材料方面的檢討。其實有時候,很多的隔閡來自於設計師對工法與材料的外行,一廂情願的閉門造車,最後設計出來的車子,只能出現在夢想當中,最後的被迫妥協,也
許只剩下四不像。可是給予太多限制和條件,又怎麼能激發出新的火花,怎麼能促使新科技的產生。不管是高雄世運會的體育場館,又或著是台中的歌劇院,伊東的設計概念的確令人激賞,我不確定其他參加比稿的作品是否也有足以匹敵的巧思,但日本人利用實驗、模擬,實事求是的驗證各種工法,以配合滿足設計師的要求,並求最後能在高雄、台中實現,這種種的想法與做事方法,值得我們效法。只是在沒有足夠金援、看不到未來的市場,要求老闆花錢花時間,做這些驗證、開發新的材料、新的設計,這要求真的是高了一些。如果又對應到下午的設計這樣看的演講,整個感受又更加深一層。人、品質、錢、時間,這四項的先後順序該怎麼排列?或許是因為在70、80年代,台灣經歷了一段向錢看、經濟快速起飛的年代,這是個商業利益優先,文化、環保卻被遺忘的年代,也因此使得現在台灣的價值觀把錢放在第一位,可以Cost Down的一切,絕不放過,設計的美感,能吃嗎?一棟棟的高樓林立,卻缺乏特色,為了商業發展,寧可放棄一些文化建築,四處各地的建設、小吃、商品,幾乎都一樣。這就是台灣,雖然沒經過文化大革命,但思想卻被金錢徹底革命了。
但相信我,其實台灣已經開始改變了,畢竟像品牌、設計這些屬於附加價值的東西,是在富足、行有餘力的社會才會產生。就像高雄世運會場館、台中歌劇院的設計,已經會開始多方面的評估。也有愈來愈多充滿設計感的物品出現在台灣市場,雖然大多數是國外引進的新玩意,雖然那些源自義大利很難使用卻饒富創意的生活用品還很難被台灣接受,其實我也不能接受。
若論創意產業在台灣的前景呢?有錢有閒是其發展的基礎、限制規範是其扼殺來源。在世界上,台灣並沒有足夠大的企業支持,能玩的創意畢竟有限,而社會現況,有閒的人更是不多,這是無可逃避也很無奈的現實。而教育方式的單一化,唯有讀書高的限制,你又能期待些什麼呢?設計創意可以是無法取代、模仿的資產,只是這是整個社會化的問題、是觀念的問題,同時也需要足夠的基礎科學支持。忽略這些,只空談國外如何如何,我們也只能羨慕罷了。畢竟義大利人的工作時數和想法與台灣可是大不同。畢竟在義大利造型決定的一切,工程要不惜代價去達成。台灣則必須先問這要多少錢?能賺得多少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