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紐約學堂:徐芳筠

 2014/10/05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一座城市有表面的樣子,在媒體,在印象之中,但在在地,在角落,可以有著全然不同的面貌,這需要長時間的發掘。以台北來說,不時會有一些人,為了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堅持,在不同的角落,辦些不同的主流,發出不同的聲音,如果比喻來說,這些是明管、暗管藏在其中的下水道。而我對這個講座也有這樣的期待。

當然事情不會如笨蛋想的這麼簡單,這就單純只是一個紐約生活的分享,在講者徐芳筠生活空間的分享,既不是紐約普遍潛藏的故事,甚至也不算她眼中的紐約。只是這樣單純在紐約的角落,也是充滿了驚喜,一個一般人接觸不到驚喜領域:畫廊與拍賣。這樣的領域是金字塔頂端的世界,也是獨特專業人仕的範疇,我們可以透過玻璃窗看到博物館的各色文物,卻觸摸不到這些文物的痕跡,我們可以欣賞表現在外的藝術顏色,卻不一定了解會讓人不惜代價收藏的狂熱原因。

在美國紐約最讓人嚮往的街道,但卻只在小小的空間之中;老闆、顧客都是首屈一指的富豪,可是多半時候只能一個人面對這些藝術品;來往經手拍賣的都是要價不凡的作品,最後會選擇拋棄一切的在出生地流浪。雖然講者提到她從紐約回台灣之後的不適應,但從她在前後講述在紐約和回台灣的經驗後,感覺到在紐約其實遠比在台灣更受拘束,雖然她仍然認為紐約比台灣自由,而且她應該在決定離職,開始旅行之前就已經發覺。她談到如何介紹各式文物時,多少有些語塞,但提到在地流浪卻是神彩飛揚。

或許在紐約帶來的影響就是勇於接受任何挑戰,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世或者這當她成為加拿大留學生之時,早已開始輸入她的血液,這也或許是她初回台灣真正的衝擊,衝擊大到會影響她的專業信心,長達七年不斷累積的信心。有時候自我省思,究竟自己有沒有相同的勇氣去接受這樣的改變,口中的肯定,和內心的恐懼有多大的隔閡呢?一個一直被灌入台灣教育血液的人,是不是可能做出超出其外的選擇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