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這是一本紐約時報旅遊作家的一本輕鬆好讀的作品,他的英文書名其實比較貼近整本書的內容:The turk who loved apples:And other tales of losing my way around the world。雖然是各種在旅行中發生的不如意的事,卻不是各種抱怨,而是一派輕鬆的筆調和口吻,更反襯出他是如何的愛旅遊這件事。
會讓我一打開書本就手不釋卷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關於旅行的想法,都曾經在這些年的過程中出現,而他的一次次的各種不同的糟遇,我也好像也有似曾相似的情境,所以很自然而然的有了一些影子的投射,不只是在看別人的旅遊故事,也像是在回憶自己的旅行種種。在書中,也有提及嘗試在地食物這件事。而我一直很自豪的是自己的不挑食,而且來者不拒,也一直視為自己可以持續探索不同地方的本錢。一個原因是,這樣就不用擔心有一天,會遇到沒有食物可以挑,另外是一直迷信,也一直認為這是最好融入當地的方式。只是很多時候也像作者所提及,往往最後只是一兩餐淺嘗即止,還是走到了為觀光客而開的餐廳。有一部份是心理障礙,一部份是語言因素,當然還有食物和水土不服的問題。在克羅埃西亞時,我也曾經貪戀山泉的甘甜,結果是腹瀉兩天,雖然相比作者被寄生蟲感染,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關於獨自旅行,他的一些想法也很有趣,雖然是處在陌生的環境中,但往往破冰只要一個主動溝通的動作,在旅行的過程中也許就不再孤獨,交朋友也是旅行過程的一部份。但是也許只是時間或是環境的改變,你又可能要重新去享受一個人的生活,所以看淡了對於各種旅行過客的來來去去,甚或只是一個局外人,旁觀著自己沒辦法融入的話題和生活。回想著自己曾經的一個人旅行,除了愈來愈習慣的享受孤獨,反而是沒有心機的小男孩,最容易破冰。
因為作者是以省錢旅遊的專欄起家的,當然也花了很多的筆墨來描述他這個讓很多人羨慕的工作,從一開始的越南教師起家,後來成為新聞工作者,開始寫專欄,到紐約時報的邀約。一邊旅遊一邊工作,真的像是天邊的雲朵,很漂亮,但卻不可及。他的工作是簽約制,在有限且被砍的預算下,只能專注在要做的主題,換取相對應的報酬。而且在最後反思了一件事,這樣的省錢旅遊,然後呢?為了旅遊而省錢或是為了省錢而旅遊?這個想法的矛盾和衝突,早就在我心理上演不下千萬遍。最初作者的省錢,是為了貼近當地人的生活,這是他想要的深度旅遊方式,而現在自己的旅遊方式是試著給定一個目標,不太過在以省錢為目的,主要的省錢方式,是排除其他旁枝末節的安排,雖然最後還是往往會破功。
還有另一個心有戚戚焉的是關於迷路這件事。到一個新的國家和城市,迷路是家常便飯。作者甚至直接認為:迷路是一種才華、沒有體驗到迷失和意外,就像是未曾旅行過。雖然現在Google Map已經如此發達,但在旅途中迷路,或是享受迷路,還是一直不斷會發生,而且是刻意讓他發生。堅持不拿出手機和地圖,跟著人潮隨意亂轉進小巷弄之中,明明公車地鐵10分鐘就能到的地方,堅持浪費時間用走的。或許是因為曾在迷路過程中遇到意外的驚喜,意外的發現沒預期的私密景點,意外的參加了別人的慶功宴或婚禮或是得到當地人意外的幫助。
這本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反思:觀光客和旅行者的差別,也就是為了什麼而旅行。或許我自己也曾經犯下這樣的問題,一個自大狂的旅遊者。自以為是的認為能只背上背包就出遊,能安排與眾不同的旅行,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私人景點,這些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其實真的沒什麼了不起,甚至不能和當地人做深度的交談。但這也真的沒什麼關係,怎麼開心,就怎麼玩吧!作者認為自己已經有了旅行的基因,因此永遠會永不止息的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