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

美國女孩

 

這是一部比預期中更好看的電影,故事內容很單純,完全聚焦在一個從美國搬回台灣的家庭所產生的多方面衝突,這些衝突的反應非常真實,主體是美國和台灣的差異,包括有生活方式、教育模式等,再進一步深入了親子間的對抗,情緒的影響,因為互相的交織產生,造成的爆發點是一波一波的接連而來,每每看似稍有平息的剎那,又會有另一個風暴襲來,毫無冷場。但稍嫌可惜的是那個始終不曾出現的演講比賽,究竟最終說了些什麼呢?

貫穿全劇的骨幹是長久習慣美國生活的大女兒梁芳儀,因為母親生病要回台灣,即使自身不願意,但仍被迫要跟著全家回到台灣,重新插班進入台灣的中學。這個故事的背景是在民國92年,SARS爆發的時候,也是台灣教改萌芽的時候。第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教育適應的問題,人生地不熟加上先天的排斥,讓梁芳儀遲遲無法交到朋友,無法融入。再來就是學習進度的落後,長年在美國,中文程度不足,因為插班,原先基礎薄弱,使得以往在美國的資優生,一下子變成班級的殿底,學習成就感瞬間跌落谷底。而且很諷刺的是習慣用英文溝通的小女兒梁芳安,竟然在台灣需要補習英文。還有在升學教育下,學業成績的好壞成為交朋友的基準和阻礙了。在這部電影裡,並不去判定中美之間生活、文化或教育方式的好壞,在劇情的最後,父親也是讓梁芳儀自己決定現在在台灣的她是在逃避或是真的比較喜歡美國的生活,但是卻很清晰的呈現出,以美國人的視角,看待台灣傳統教育的不可思議,包括髮禁的要求、雙親對打罵教育的支持、分數決定一切等。

會從美國搬回台灣的主因,是因為母親生病,得了癌症,而生病後的母親,產生的情緒問題,延申引發了親子間的衝突,這是另一個重要的副本。也讓梁芳儀在學校的失落感,卻因為母親的情緒問題,沒有辦法在家中得到緩解。過度的負面思考、不斷的抱怨以及對孩子的過度干涉,每一個反應都是一個引爆點。特別是對於孩子的干涉,這和美國強調孩子自主性的教育,是完全大相逕庭的,實在很難想像她曾經到過美國生活。事實上,在每一個讓梁芳儀露出笑容,感到開心的時刻,都是她得到她自主的那個瞬間,得到了可以自主騎乘的腳踏車、自主選擇的梳妝台、到網咖去找尋她喜歡的馬。為什麼會很可惜劇情最後,看似十分重要的演講比賽,卻並沒有真的出現,因為一直到最後,都沒有找到蛛絲馬跡發現梁芳儀有任何改變自己的想法,對於想回到美國生活的想法,她和梁芳安最開心的時刻,是在西餐廳吃著冰淇淋,而不管是像LA的西餐廳,或是代表美式的冰淇淋,都還是反應著對美國文化的喜愛。只是那個香蕉船看起來也太好吃了吧!對於喜愛冰淇淋的我來說,真的很吸引人。有人知道這個冰淇淋店在那裡嗎?

據說這是真實的人生故事,很好奇真實的梁芳儀最後的選擇為何,真實的人生有發生什麼變化嗎?但因為背景時代距今也有20年了,現在看起來,不禁也會對當年的做法感到一些些的荒謬,但經歷過這段時間的我們,卻也清楚的知道,這些故事是真實發生過在每一個角落之中。只是觀念想法會不斷的改變、改進,梁芳儀可以選擇是適應或是回美國,而我們的的選擇是適應或在我們這一代做出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