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生日趴趴走-台灣棒球,百年特展+推理謎+我是傳奇投名狀+莫扎特電影

 2008/03/23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每個人都有生日,每年都會期待生日,但不是每次的生日都會讓人印象深刻,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生日那天遇到選舉。台灣的選舉是熱鬧的,但我決定讓我的生日是寂靜的。事實上,避開選舉造勢的場合,選舉當天的台北城,靜的不像是假日的台北城,特別是繁華的車站、東區的街道。

不管從什麼地方開始,生日趴趴走的旅程,還是會有個起點,台灣歷史博物館的特展:台灣棒球百年風雲,是我選擇的起點。台灣棒球的熱潮也是有個起點,一般而言,被認定在紅葉少棒隊時期。但不論從何時開始,對於唯一一個可以讓全台灣緊繫在一起的活動和運動,這百年來,我們的保存太少了。我們有的只是一些紀念球、紀念相片,可是對於這些曾經帶來驕傲的球員,後來的狀況卻少有聞問,甚至對於名人堂的設立,沒有下文。對於我出生之前的棒球歷史,知道不多,可是在我還年少的時候,職棒成立之前的一些成棒聯賽的事蹟,對於棒球的發

展也是一個重要里程,但卻付之闕如,而且這只是一個例子。或許,該這麼解讀吧,這也只是個開始,開始去尋訪台灣過往的棒球,開始為台灣棒球作傳。看著70年代、80年代橫掃威廉波特的冠軍旗幟,那是當年一吐悶氣的象徵,看著當年被紀錄在奪冠陣容的名單,有很多很多的選手已經不再和棒球相關,在學生時代參與棒球運動,不代表未來一定要走這條路,但已經播下了未來的棒球種子。家長、老師放手吧,讓每個學校的孩子,都可以試著成立球隊,試著打棒球。二二八公園的花朵齊放,蝴蝶四處迴繞,很不錯。

一個講座的好壞,真的可以有明顯的差別,最容易被注意的關鍵點:一是內容,二是口條,對於一場會被公開的演說,一般在講師學識和對主題的理解,通常都有一定的根底,但是公開演說的問題在於,來聽的聽眾根底卻沒有辦法掌握。推理謎和晚上的電影講座都有相同的問題。推理謎是皇冠的新書介紹會,姑且不管整場的內容是否有替其新書達到良好宣傳的作用,貫穿全場對日本新本格派推理小說的說明,確實有展現研究過的深度,雖然我還是比較喜歡如克莉絲汀、柯南道爾等的偵探小說。可是問題在於,現場有多少人知道綾行直人?有多少人聽過這些小說的名字?不斷的提到這些其實很陌生的小說家,或說,沒去特別聚焦在日本推理小說的人,對這些人、這些書,就如同去翻六法全書、醫學論文,很難產生共鳴。即便是鎖定在對日本推理有認識的小眾,針對每一個專有名詞,簡單的介紹,增加一些了解,而不是快快帶過,或許聽的會輕鬆,說的也更能吸引更廣大的群眾。這是專家的盲點。
晚上的電影講座也可以說是專家盲點:小題大作。其實所說的電影:阿瑪迪斯,一部用第三人的觀點來看莫扎特的一生,我在國中音樂課就看過了。當然這部片可以是部經典,因為他增添了許多的想像空間,也可以引申出很多很多的論述和想法,但硬要套入所謂的圖表模型,我想也許連演講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真我、自我....這一套心理學上的用詞,在學術上或許大家所共知,可是就像Feyman在書中所說的,這些東西,談了半天,說不定連定義都不清楚。但這不是整個演講內容混亂的主因,最主要還是企圖把簡單的故事複雜化,莫扎特的死,在電影中可以說是過勞死,也可以說是不容於當時的社會或是各種可以無限擴張的解釋,一部電影要建構一個模型,太小題大作了。

其實推理謎的講座的講者,有另一個一直無法讓我專心的問題,是口條。在一般戲劇節目中,很常會批判某些演員口齒不清,影響觀眾的情緒參與,不過好消息是,台灣的節目一般而言,都會打上字幕,至少劇情的走向容易理解。但在現場講座,不會有字幕,也不會讓你重播再聽一次,含糊不清,有的時候真的會分心去想,這個作者是誰?現在講的又是什麼?這也或許是為什麼某些作家,某些演說者會千金難得吧。不只是要能把現場的氣氛帶起來,也要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論述,而這些和舞台魅力、語言魔力有相關性。不過這個問題點,由我來說,真的是很不具說服力。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說話速度的老問題,從小學到現在,多少個年頭,多少人提醒,依然故我,仍然在情急之下,就會不斷加快,快到必須要重說一次,然後才發現,重說一次的時間,遠多於慢慢說一次所需。今天,在台上的是我,也許就有一篇部落格文章,會寫著現在我所寫的內容吧!亦或是壓根沒有人知道,我在台上說了些什麼?

是巧合吧,也是諷刺吧。電影:我是傳奇,看到很多得了病毒而發了瘋的人?該說是人嗎?但在台灣,那些像發了瘋一樣,搖旗吶喊的支持者,是不是有些許的神似呢?對於非我族類的言語,無論如何都聽不進去,對於可以解救的藥劑,也無論如何不願相信。基本的自我保衛和傳統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也忘了,嗜血的狀況,只要不是同一陣營的,就急欲給予攻擊。電影的最後,Will Smith是找到了解藥,找到了血清,只是怎麼注射,怎麼解救,恐怕需要另一個傳奇。而我們現實的社會,什麼才是解藥呢?這種隨時爆發的瘋狂基因。

投名狀,也是相當切合現今的狀況。龐青雲是個人材,可是不懂為官之道,所以最後被暗殺了,不管是不是死在姜午陽的手上。現在在政壇上的風雲人物,不論是馬蕭或是謝蘇,那個不是人才,如果不是頂尖的人物,怎麼到的了現在這樣的位置。只是在現在這樣風氣下,黨同伐異,人材去做不是人材的事,就像龐青雲能夠十日破城,但做不了兩江總督。龐青雲的夢想是希望窮人不再被欺負,而為了這個夢想,卻坑殺了4000人,是否為了目的,就該不擇手段?現在的政治,似乎也是如此?不過如果不坑殺這4000人,蘇州糧倉已空,十日之後,又該如何走下去?已經被逼上轎的政治人物,如果不痛下殺手,又該怎麼辦呢?


今天逼著自己離開,就是希望離開這些煩人的政治、吵雜的塵硝,只是還在這塊土地上,就避不開這些的牽連,即使看個電影,聽場演講,仍會聽到鞭砲聲。雖然是寧靜的生日街道,卻仍逃不了喧嘩的社會氣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