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海角七號

 2008/08/25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愛情這件事果然是最令人著迷的 即使它的太快,快的不知不覺。

六十年前的愛情;六十年後的愛情。同樣在異地相遇、相戀。六十年前不敢下船、不敢面對,僅能略略移動腳步,但最終只能看著背影伴隨著剷輪而去。海角七號是一個已經被遺忘的地熱,沒有人提起,也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有人記得。不管之前的故事有多麼動人,已經過了六十年,塵封已久的往事再被打開,仍然只能追憶只能懷念,只能留給現在的人一絲絲的感傷和提醒。

用六十年前的情書串起六十年後今天的愛情,現在的愛情或許多了些勇氣,卻少了些餘韻,不停的抱怨,抱怨工作內容、抱怨工作地點、合作伙伴和一切的一切。而這所有的不愉快、不順心,卻因為一封信,六十年前的信而改變?還是因為一個人,一個素昧平生的人而不同?所在的空間、環境依然沒有改變,但似乎看到的景色卻完全不同,是時間的變化?還是心境的變

化?這就是愛情嗎?

海角七號的主軸是愛情,最容易引人入勝的愛情,但在電影的過程中,最吸引人的卻是周圍的文化,恆春的春吶、在地的勢力、原住民的飾物、幾乎失傳的月琴,因為有了這些傳統在地的風俗,才能強烈的對比出現代搖滾樂的衝擊,不只是音樂的衝擊,更多的是的傳統的、在地的破壞性影響。雖然鎮民代表的作風讓人揶榆,但是重要的一句話:春吶對我們恆春有什麼幫助?有錢人不只買房子、買土地,連海也被買起來了。現在要看到美麗的海岸,就只能在有錢人蓋的飯店、遊樂區中。在地的恆春人到外縣市只能做別人的伙計,甚至懷才不遇,回到家鄉,也不一定能得到機會,因為財團進入、因為外來文化大舉入侵。月琴、鈴鼓,只能是配角,樂團只能暖場,其他的歌舞團更是被視為不入流。最後,導演刻意安排讓口風琴、口琴等各項簡單卻有歷史傳承的音樂有機會接受歡呼,恐怕也只是導演的安慰吧,畢竟,現在的搖滾還是依循國外的文化模式,永遠的吉他英雄,就像阿嘉一直想做的那件事。


少見的國片,可以有這麼大量的音樂元素,而這些音樂貫串了整部電影,光從這些音樂的安排,就足以感受到情感的傳遞,也讓人不會太在意一直鬼吼鬼叫的女主角。說實話,如果女主角不說話的話,確實很吸引人,可是一開口,整個感覺就破滅了。不單單只是口音的問題,更多是用不流利的語言進行表演,以及演技需要磨練這幾件事。回到音樂主軸上,最重要配樂是一直環繞在六十年前貫穿的愛情故事,讓整個節奏由激烈轉為醞釀,也在前後有了呼應有了衍接。中間在配上許多有代表現代的重金屬搖滾,有代表古老傳統的月琴演奏,有代表原住民的口琴與歌謠,也有阿們的詩歌,當然也包括被視為台客風的音樂元素。這許許多的音樂所激盪出的火花,也就是這整部片讓人笑聲、感動交織的要素。

愛情,是最令人著迷的,將外來文化的衝擊,包上文藝愛情的外衣,讓人吃到愛情的酸甜,卻也不失外來文化衝擊影響的苦辣,在商業與內涵間試圖找到平衡點,足以吸引人走進電影院,也會讓人滿滿的收穫步出電影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