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愛的發聲練習之前:將自己的故事變成電影,需要什麼勇氣?

 2008/11/14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傳統的十一月,一向不是電影最熱絡的時節,也是國片最可能上映的機會;近期的國片,往往依靠校園最貼近的方式,但也少了其他族群的可能。在誠品進行宣傳,不是國片頭一遭,但連續四個星期面對未知的群眾,和不可知的消費者,這可能是製作單位思考後的決定,也是一種嘗試、一種突破、一種挑戰,也許電影本身亦如是。但沒看過電影,以上和以下所說的,其實都是瞎猜。

愛的發聲練習尚未上映,當然也無緣得見,但從導演李鼎和編劇顧問﹙相當奇怪的頭銜﹚黃素玉,努力地炒熱現場氣氛的宣傳講座中,所抓取到的一絲絲印象,所產生的些許主觀意識,這部電影遊走在危險的鋼絲上,一方面使用了具高知名度的演員,如徐熙媛、彭于晏和張孝全等,但一方面卻又有相當程度的侷限性,侷限觀影的族群,侷限藝術與非藝術之間,進而可能侷限了更多票房開拓的可能。

在這當中最主要的侷限在於都市型能,不論從導演自我的生長經驗,或是體裁的選定,無一不緊扣在高度都市化的城市,所有的記憶都與台北有關。台北市的人口有多少?但台北市可選擇的電影又何其多?走出台北市,其他地區的觀眾又能產生多少共鳴?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會選在誠品舉行的原因,兩者之間確實有相當程度的訴求群眾。但細看最近的幾部國片,台北市並一定是最主要重心所在,九降風帶起更多新竹在地民眾的回憶;囧男孩在南部地方有相當的吸引力;一八九五則是桃竹苗客家聚落,即使是海角七號,也是其他地區的票房總合超過台北縣市。愛的發聲練習,真的在冒險。

接著是議題的侷限。刺青或許是這部片的目標,或是說高標。雖然這不是部全然同性之愛的電影,但強烈的性愛之間,碰觸禁忌援交話題,讓已經充滿都市映象的片子,再一部縮小到能接受、想碰觸這些黑暗話題的更小一批人。刺青出現的時機正好接上台灣產生許多同性相關電影電視熱潮,也或許這部片子想引領新的風潮吧!不過如果再加上瓊瑤式的對白呢?導演是否曾經注意過,瓊瑤戲劇的收視率已經大不如前了,或許,又是一個或許,這部片想再開創另一個新的突破,在現在一片充滿台灣本印象的新浪潮電影中,找到新的出口,但又是最沉重的愛,又要最不切實際的對白,衝突性確實不小。在台北這樣的都市,能接受的有多少?又有多少願意走進國片戲院呢?

就曾經聽過的允影導演講座中,李鼎是個中翹楚了。能把一部片用豐富的言語,多層次的描述,吸引旁觀者駐足,相較於大多數導演,只能用單調的解說片子來龍去脈,李鼎還提供了另一種導演宣傳的可能。在東拉西扯的與編劇顧問對談中,同時放入許多意念與情感,為聽眾建構整部電影,除了用太多重覆、虛幻、不著邊際的性容詞,讓人不時分神外。但因為沒看過電影,所以這一切只是白談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