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看不見的影響力

 2008/11/07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座談會通常會訂定一個主題,但主題似乎不必然相關於座談會,而座談會只要有談,就有記錄,新聞就可以發佈,影視迷就很愉快,就可以算是完成任務,至於結論是什麼?有人在乎嗎?

說實話,影響的影響力,不大不小的題目,可以大作到無遠弗屆,也可以限縮到你我個人之間,很好發揮,也很容易落入窠臼。也或許就是想要找到新的角度,新的出發點,主持人提出的目題並不直接攻向主旨,永遠在旁邊遊走,不致於完全無關﹙其實這種題目要完全無關,也不容易﹚也打不到核心。結果是來賓搞不清楚問題重點,始終言不及義,甚至有放空或是不知所措的狀況。也許這麼說吧,主題似乎變成了導演、編劇誰比較重要。這絕不是新意,感覺更像應付。事後也翻了幾篇相關報導,大多是大大的圖片,少少的文字,雖然這是自從蘋果日報進入台灣後的媒體現像,但我想能寫出報導的記者也很痛苦吧!


之前在某些座談會或是講座前,有注意到一些現像,主持人與來賓常會先進行會前會,也許十分鐘,一來可以讓正式座談會氣氛更熱絡,再來也比較容易溝通講座的重點、切入的角度,使整場能更切合主題。還滿明顯的,這場座談會,主持人和來賓幾乎沒有交集,曹瑞元導演擔綱主要論述者,主要的、豐富的內容都出自他的口中,但和主題依然無關。馬志翔則宛如才是這場的主持人,或負責炒熱氣氛,或搞笑,或鼓譟,其他人就插個空隙,說個一二句。喔!另外彭于晏還為了個使命,負責吸引影迷到場。雖然說一個半小時的座談會,不致於一無所穫,但對影迷來說,收穫也許更多一些,而企圖在當中多了解一些電影電視存在看不見影響力的其他聽眾,可能會稍微失望了吧!


回頭再想,這場座談會的目的何在?讓更多人知道有台北影視節這回事?還是有什麼更深層的意涵?如果只是為辦而辦,那最終更多的只是虛應故事,或許很無奈,但就像彭于晏、李康宜所說的:演員只是棋子。而今天,他們也只是顆配合到場的棋子吧,配合到場提供和分享一些趣味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