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靈魂擁抱

 2007/11/15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想要開始試著強迫自己多讀幾本書,多去從中得到些什麼,只是第一本要寫的書,其實自己都覺得有點芭樂。芭樂的原因不全在於書的內容,而是這本書的概念其實有點虛無。

故事內容很簡單,就是二段故事因一個契機而連在一起,但其實還是兩個獨立的故事。一個是電視台主播被公司的記者同事嚴重騷擾,另一個則是知名作家被超級粉絲嚴重騷擾。當然在這本書中,試圖利用這樣的架構,來反應一些社會問題,如:媒體操弄、記者道德...等,也企圖用一些很飄渺的文字來闡述深刻的哲理,如:掛我名字的一切都是屬於我...等。不過後者的部分,實在讓我很頭痛,因為這有點故意把簡單的事物複雜化,明明就是因為不是自己的創作,卻享受成果的同時,接踵而來的負面效應,雖然這當中包括一些媒體和行銷等部分,使自己有逃脫不了枷鎖,也隱含了一些所謂弱勢者享有政治正確的意涵,但用虛浮的文字複雜整個事件,很容易讓整本書失焦,也就是我所謂的概念變的虛無。

這本書企圖對媒體業和出版業做出一些社會批判,包括媒體操作輿論、行銷炒作話體、代人追刀、干涉隱私...等。其中,最讓我有所感覺的是私人生活的部分。在書中,不論是電視台主播或是知名作家,都受到外人嚴重關切,進而影響到生活作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會有相同的毛病,也許沒有書中描述的這麼誇張,但很多自以為是的關心,其實造成的是大小不一的困擾。在我個人認為,每個人都該有屬於自己的個人世界或是個人空間,乃至於個人秘密,這個範圍的大小,可容納的空間,視親疏遠近不一。現在記者讓人垢病的問題,除了立論偏頗、扭曲事實、斷章取意、自以為是、不做功課....等,另外就是對人無所不用其極的去打探想要打探對象的隱私,不論是於公或是於私,然後再推說是因為有收視率。對於不想說或不願說的事情,應該能夠保有相關的權利,這屬於個人自由的一部分,這也是我所謂的個人空間,希望自己處理,而不需要被插手的部分,也是屬於個人空間,一旦這些部分,被其他人所破壞,我想任何人多少都會有芥蒂,更何況可能是一個陌生的人呢。

其實當我看到粉絲和記者同事為了自己的要望而對別人產生強迫性的干涉的同時,對書中所謂傾聽自己內心這句話,起了很大疑惑,是否傾聽自己內心的同時,忘了聽聽別人的聲音。如果影響的範圍只有自己,那倒無所謂,但如果是要對方配合聽聽你的內心,那誰又聽對方的聲音呢?或許我們聽到自己想要給予別人幫助,想要插手他人事物的內心同時,也許更該把別人的聲音放在更高的位置。記者有時候讓人討厭的緣由也在此,只顧著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製造自己想要的聳動話題,聽到了自己內心的渴望,但其他人呢?以前老師教的聲音?觀眾求真的聲音?受訪者的意願?不過記者畢竟也是要糊口的,這對他們的要求也許太高了些,但我也許可以試著做到,聽自己也聽別人的內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