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達娜依谷

 2007/11/20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這也是另一個由部落自發且自立而形成的觀光保護區,相類比的例子有很熱門的司馬庫斯,還有曾去過的茂林風景區。同樣有著良好的自然風景、有著特別的原住民文化、有著熱心的當地住民,在不同的時空、地域下,該有著不一樣的發展機會。

達娜依谷有鯝魚為主要的重心;良好的溪谷自然地形;清新且易親近的步道,這些都是存在的優勢,先天的優勢,就如同司馬庫斯、鎮西堡的神木群,茂林的石板屋。可是我卻很不能認同在賞魚區販都魚飼料的做法,這種做法其實是在傷害達娜依谷,姑且不論人工飼育對鯝魚是好是壞,但已經開始對溪谷產生污染,已經影響鯝魚的生態,一旦隨著人逐漸增加,破壞的影響會更顯注,如果達娜依谷沒有了這些,那它還剩下些什麼呢?看看米蘭大教堂前吧!鴿子群是很壯觀的特色,但是滿地的髒亂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米蘭還有時尚之都,大教堂還有歷史,而達娜依谷呢?茂林的原住民部落,許多當地居民因為一時方便而將原有的石板屋改為水泥磚

牆,現在才開始發現重要性,努力開始進行保留和維護。但有些自然特色是無法挽回的。


我常覺得觀光景點在比的往往不是吸引的遊客量有多少,而是能維持多久,不是人潮而是資源。這次去的時候,雖然是假日,大概估計觀光人口在二百人左右,竊以為這已經差不多了,即便增加,也不該有大幅提高,原因在於人一旦過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污染和破壞,大自然趕不及回覆的破壞。這也許該感謝達娜依谷所在位置需要開山路超過一個小時,也許該感謝阿里山吸走了大部分來此地遊玩的過客。

其實如果有規畫和計畫,達娜依谷的天然景緻是可以適合二天一夜的行程,而不是只讓一車車的過客,繞行步道二個小時後離去。現有規畫的原住民歌舞表演是個不錯的開始,專業的生態導覽也是很好的規畫,但看看茂林中的不老溫泉、石板彩繪等,或許會發現另一個重點,特色。依然是缺乏特色。原住民的歌舞表演,恐怕只要有原住民的部落都會有,更不用說在這裡竟然還有阿美族歌舞秀混雜其中。新創的相關原住民舞踏的立意良好,但看的出來,還需要一些專業的編排和更深度的介紹。其他看到更多的是烤豬肉、烤香腸,意外的是竟然少看到傳統圖騰服飾。


在個人看來,其實可以發展的空間應該還有,也可以因此提高相關附加價值,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顧客服務中心的牌子至少可以擺正一點,如果可以配合使用天然材料,可以加點巧思設計,相信可以更吸引人。我不知道在當地是否有民宿的規畫,如果藉由限量的民宿設施,可以做到初步人數管控,晚上安排相關活動,如原住民烤肉或晚會等,讓遊客更接近當地人的生活,增加吸引人的元素。

另外最重要的資源:鯝魚,對這種魚類,當地人了解多少,是否有更多的生態觀察和培育,就像櫻花勾吻鮭之於七家灣溪。我對於原住民利用觀光增加收入,並將人留在部落,沒太多的意見,但要做,就要展現出專業。在茂林,我看到的是一個有想法的原住民幹事,除了規畫申請石板屋為文化保留之外,也努力開始連繫當地老一輩與小朋友的故事,企圖將過往的事蹟保存。也許我只是行程匆匆,錯過了導覽的深入介紹,也沒有對這方面的事情多做了解,也許他們已經籌設了鯝魚博物館,也許他們有完善的觀察計畫和記錄,也許他有鯝魚研究所,如果一切這麼美好,那我會希望再造訪一次。


像達娜依谷這樣,仍留有乾淨自然的環境,在台灣已經愈來愈少了,更何況在當中還保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只是每當來到類似的地方時,總有希望它永遠被藏匿的私心,原因就在於,我希望能持續的維持下去。在台灣,維護比建設更困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