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6日 星期日

林正盛導演演講

 2006/04/16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雖然林正盛導演不只一次說自己不會講,會講到沒東西可以講,但針對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濤濤不絕的說個十幾二十分鐘,而且內容幾乎沒有重覆.......如果這是不會講、沒東西可以講....那我肯定是自閉兒了。


我們看不懂國片、所謂藝術電影,是因為我們只習慣於好萊嵨的說故事的方法。在導演的觀中,每個國家的電影都是不同的說故事方法,可能因為經費、因為環境、因為導演個人的經驗,所以說故事的方法不一樣、手法也不一,沒有所謂的好壞,只有口味的不同,但就像是吃東西一樣,適時的該變換不同的口味。好萊嵨的電影一部片動輒數億美金,即便導演窮其一生的拍片,總經費也不及一部美國電影,所以好萊嵨片子可以用重口味的視覺效果,來討好、吸引觀眾進場,但我們攝取食物不只是美味,也要兼顧各種營養,而不同國家的各式電影,可以提供心靈層面的各式補給。即便沒有錢可以出國旅行,透過各國家的鏡頭,我們可以透視各國

的想法、壓力、生活,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的國家。

導演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了一句頗有感觸的話:我個人的生活經歷,是我最寶貴的資產。雖然導演針對的只是創作者,但對一般人而言,又何嘗不是呢?因為生活經驗的不同,對事情的感觸就各有不同,關注視事物的重點也大異其趣。今天導演放的四部不同國家片子的片頭,感覺就有很強烈差異,而這些差異來自國家民情的差異、執導者的個人差異、攝影師的差異、演員的差異、觀影者本身當然也有很大的不同。而生活經歷的差異對創作者而言,造就的是屬於個人的特色作品,對我們而言,應該是經驗的累積、處事態度的不同。

當然從導演的談話中及電腦的操作中,除了讓人對他的執著、堅持產生高度的尊敬和佩服,但也不禁有所質疑他是不是生活在火星.....我的意思是,他的生活環境和周遭的朋友可能是自成一個圈圈,和平常每天忙於上班、下班的我們有了莫名的隔閡,雖然同樣在台灣生活,但思考觀念、視野角度都和我們不自覺的產生鴻溝。這可以說是對藝術的堅持,但如果能更接近一般人的生活,他所說的故事會更容易讓人感動。我一直覺得我們的戲劇節目對職業的描述和發揮都過於淺薄,我之前一直認為,也許是戲劇工作者不覺得這能吸引觀眾,但也有可能是他們從來不曾了解過。我回家的途中一直在想,科學園區在台灣已經火熱了這麼久,有任何一齣戲劇描述過園區生活?演出過無塵室的辛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