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1日 星期日

藝術教育館電影研討會-郎祖筠篇

2005/08/21 post initially in PC Home


 藝術教育館有一連串的有關電影的活動,包括許多的國外好片,還有請一些電影人和表演都來分享有關表演和影像的種種。電影我一直沒去看,有點可惜,不過在看完一場延長加賽的美國職棒之後,讓我有了個空閒的下午和晚上,去聽聽他們怎麼看表演,怎麼看電影。星期六的兩場分別是郎祖筠的肢體表演和李道明的記錄片。

這次請李崗導演介紹主講人,當然是份量十足,不過重點不在李導演身上,導演也很快的帶過。郎祖筠先很快的分享一些表演經驗,不過重點比較多是放在之後的一些動作,讓全場聽眾可以一起參與,包括了一些伸展、放鬆、還有一點像公園的長輩常在練的氣功動作。大概是小弟我太有天份,其實郎祖筠的這些舒壓、延展的肢體,和我平常在面對壓力、在身心疲憊時,所自然而然的放鬆,扭動、伸展,竟然有高度的雷同,這是我們都曾看過什麼相同的書?還是其實這比較多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呢?而一些上台的朋友,除了鼓勵他們勇氣可嘉外,也不

小心在下面偷偷的笑了他們不熟練,乃至一些些笨拙的表現。

不過,真正爆炸性的,其實是郎祖筠的問題回答,從回答中,聽的出來,她很有自己的想法,即使她可能從很多地方收到很多的資訊或不同的訓練,可是她有整理,不會完全照抄,並投入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幾個比較震撼之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郎姑對於我們和小孩子說話的方式,造就小孩不同的性格和個性。國外對於小孩的態度,除了多鼓勵,多給予嘗試之外,更多的是對待小孩的態度。他們對小孩,如同對待他們周遭的朋友,完全平等對待,相較於我們會裝可愛的聲音,視他們為保育類動物,給予諸多限制,甚而替他們做了許多的決定,更甚者,還有俗語:嬰仔人,有耳嘸嘴等等。造就的結果是,台灣,甚至中國的小孩,比較多會怕生,不敢在團體中表現自我。這是不是有高度關聯,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或實驗,但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用這種怪腔怪調出在小孩子面前?為什麼大人總是喜歡捏小孩子的臉?其實我現在想想,我小時候是不是很希望和其他大人一樣,可以討論很多事情,可以做更大的活動,我會有我的想法,我的決定,雖然不成熟,雖然很天真,可是這是屬於我的,我不同於其他人的地方。小孩子要說不同之處在於有夠大的犯錯空間,有無限的成長可能,為什麼不能好好善加利用這樣的特質,像你我一樣進入成年的世界,而有更多嘗試錯誤的機會。年紀小,也可以像你我一樣正常的說話,正常的討論,正常的擁有自己的思考方向和邏輯。

在這研討會中,發現有趣的是,似乎對表演有興趣的朋友著實不少,而找不到門路,找不到方法的也在所多有。不清楚他們幻想中的表演世界是怎麼樣的。但郎姑提出的一個可能性、可塑性的想法,可能激勵了不少人。其實說穿了就是人有無窮的潛能,只要找到方法,找到鑰匙,有可能讓不可能變成像喝水般簡單,雖然我喝水三不五時會被嗆到。這樣回頭想想,我說過多少次不可能,我放棄多次可以嘗試的機會,我是否真的努力找那把鑰匙。當說出不可能或辦不到這句話的同時,多猶豫三秒鐘,潛能只到這裡?亦或只是把鑰匙忘在鞋墊底下了呢?

另一個讓我有慽慽焉的是 現在台灣電視圈太多沒有仔細規畫,沒有什麼道理,而只是追逐流行,碰碰運氣的節目和製作公司。缺乏好的設計,沒有完整的規畫,也沒有充足的訓練,直接推到舞台,放在觀眾面前,之後就是一個字:賭,只要賭到一個能紅,荷包就不愁了,然後可以賭更多更多的新人。可是這樣的品質能被接受嗎?這樣的態度能走多遠?更何況,面對的已經不只是國內封閉的市場,日本早早就成為一股勢力,韓劇更是現今最大的一股風潮。市場不再寡占,持續下去,劣質化的商品遲早面臨下架的危機。在幾十年前,我們真的有意識到有可能電影院只剩下洋片嗎?幾十年後,會不會電視劇必須要靠政府強力介入才能生存?看過麥特戴蒙的賭王之王電影,意識到即使是賭,也不是光憑運氣,光憑運氣最終只有輸光。賭也是一種技術,分析判斷的技術、察言觀色的技術,控制反應的技術....等,即使各家公司要賭,也請努力的做功課,基本功力是否足夠?市場分析是否精確?行銷安排如何執行?一連串的問題,都必須慎密的估算,這樣的賭才有勝算,才有一絲絲贏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